前言
眾所周知,相聚與分別是人生永恒的主題。
人們總是希望能與相愛的人長相廝守,白頭偕老,共享生活的甜蜜與幸福。
然而,人們有時候身不由己,不得不踏上遠行的道路,與親人暫時分離。他們將用什么方式抒發相思之情呢?
心中的執念
辛棄疾是南宋杰出的愛國詞人,既有武將的豪情,也有文人的傲然風骨。
他曾經力主抗金,馳騁疆場。但當時南宋朝廷對北伐收復中原這件事,態度消極,總是抱著得過且過的心態。
辛棄疾一心想要收復失地,因此寫了《美芹十論》。
在這字里行間,都透著過人的謀略和實干能力,這讓皇帝眼前一亮。
從這個時候開始,辛棄疾就被委以重任。他先是在建康府當通判,后來又去滁州當知州。
在他領兵平定茶商軍起義后,官職更是一路高升,當上了江陵府知府,成了管理一方的大官。
沒過多久,他又陸續擔任江西、湖南安撫使等重要官職。
如此頻繁的職位調動和升遷,在別人看來是風光無限,可是辛棄疾根本高興不起來。
他每天心心念念的,并不是官運亨通,而是能親自帶兵打仗,把被金兵占領的失地都奪回來。
每次路過軍營的時候,他都會不自覺地停下腳步,看著士兵們操練,想象著自己帶領他們沖鋒陷陣的場景。
不僅如此,他還經常對身邊人說:“我們老是在南方躲著,也不是長久之計啊。我真很想念家鄉的親朋好友,特別想見到他們。”
而辛棄疾這種倔強不屈的性子,還有他對北伐的那份執著,在南宋官場里顯得格格不入。
那些只想追求榮華富貴、得過且過的官員們,都覺得辛棄疾是個 “刺頭”,處處排擠他。
更糟糕的是,辛棄疾 “歸正人” 的身份,也成了他仕途的“絆腳石”。
他原本是北方淪陷區的漢人,后來才南下投奔到南宋朝廷。
在南宋朝廷里,很多人對 “歸正人” 存在偏見,覺得他們不是 “自己人”,處處防范。
即便辛棄疾能力出眾,立下不少戰功,這種偏見還是像一把無形的枷鎖,限制著他的發展。
辛棄疾對這些事情絲毫不在意,一心想著為國家辦實事。
在地方任職的時候,他雷厲風行地處理政務,還創建了一支戰斗力極強的 “飛虎軍”。
這支軍隊紀律嚴明、裝備精良,既能抵擋強敵,又能維護地方治安。
可他這樣大刀闊斧的改革,觸動了不少貴族的利益。
那些貴族們平日里搜刮民脂民膏,可這樣一來,就撈不到油水了,自然對辛棄疾恨之入骨。
不久,在這些貴族的聯手彈劾下,辛棄疾被扣上 “用錢無度” 的罪名。
就這樣,辛棄疾被罷免了所有官職。他滿心的抱負和理想,最終化為泡影。
意外的相遇
無奈之下,辛棄疾就這樣離開了官場,隱居到江西上饒的帶湖之畔,開啟了一段閑居生活。
淳熙八年,辛棄疾在上饒帶湖修建了住所與莊園。
他依據地勢精心進行規劃,采用了“高處建舍,低處辟田” 的格局。此外,他還將莊園命名 “稼軒”。
剛到帶湖的時候,辛棄疾滿心憤懣與不甘,朝堂的黑暗、壯志的難酬,始終積壓在心頭。
他只能游走在山水間,試圖借助自然風光紓解自己的心情。
一個偶然的契機,他結識了一位美麗的女子。這名女子正值妙齡,眉眼間卻透露著愁緒。
當時他走近了這名女子,不禁問道:“姑娘,你怎么一個人來到山中散步,為何不見你的丈夫?”
女子回答:“我的丈夫出門做生意了,很長時間沒回來了。我一個人呆著很無聊,便來山中走一走?!?/p>
辛棄疾聽著女子的傾訴,心中感慨良多。
女子的遭遇,讓他感同身受,那無法言明的愁苦,好像自己壯志難伸的無奈。
于是,在帶湖的住所中,辛棄疾拿來紙筆,為這位女子,也為自己,寫下了一首《鷓鴣天?代人賦》。
首句“晚日寒鴉一片愁” ,好像一幅濃墨重彩的水墨畫。
落日的余暉灑在遼闊的大地上,原本應該是溫暖的色調,可此時在辛棄疾的筆下,卻透著無盡的凄涼。
寒鴉在空中盤旋,發出陣陣哀鳴,朝著巢穴飛去。
這本是尋常的日暮場景,卻被辛棄疾精準捕捉,融入了人的愁緒。
“晚日”有一種日薄西山的衰敗之感,讓人聯想到時間的流逝。而“寒鴉”的出現,更加深了畫面的孤寂氛圍。
在這樣的黃昏時刻,主人公望著寒鴉歸巢,心中卻思念著遠行的愛人。
她不知愛人身處何方,歸期又在何時,不禁滿心憂愁。
這簡單的七個字,將主人公內心深深的憂愁,毫無保留地傳達了出來。
第二句“柳塘新綠卻溫柔”,筆鋒一轉,辛棄疾描繪出一幅截然不同的畫面。
池塘邊,柳樹長出了嫩綠的新芽,在微風中輕輕搖曳。
“新綠” 一詞,充滿了生機與活力,讓人真切感受到了春天的來臨。
在這春意盎然的氛圍中,主人公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與自然的恩賜。
這一句與上一句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前一句的凄涼與這一句的溫柔,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突顯出主人公內心情緒的復雜。
一方面是與愛人分離的痛苦,另一方面是大自然帶來的慰藉。
雙重悵惘
在這兩者之間,主人公的內心不斷掙扎。
上闋的最后兩句“若教眼底無離恨,不信人間有白頭” ,堪稱千古名句。辛棄疾以一種大膽的假設,道出了人間至情。
他說,如果一個人從來沒有經歷過離別之苦,那么他肯定不會相信,世間真的會有人因為悲傷而一夜白頭。
辛棄疾通過這種假設與現實的強烈對比,強調了離恨的刻骨銘心。
在生活中,人們往往只有親身經歷了刻骨銘心的離別,才會明白那種痛徹心扉的感覺。
這兩句詞,無疑是對主人公相思之苦的深刻描繪。詞的下闋,辛棄疾直接將筆觸深入到了主人公的內心世界。
“腸已斷,淚難收。” 短短六個字,卻無形釋放出了巨大的力量。
主人公因為與愛人的離別,內心的痛苦已經達到了極致。
那種撕心裂肺的痛,讓人感同身受。在這兩句詞中,辛棄疾將主人公內心的悲痛,毫無保留地展現出來。
“相思重上小紅樓” 這一句,將主人公對愛人的思念之情推向了新的高潮。
小紅樓,或許是主人公與愛人曾經共同生活、度過美好時光的地方。
因此,為了能離愛人更近一些,為了能再次感受到曾經的幸福與溫馨,她一次次登上小紅樓。
她極目遠眺,希望能夠看到愛人歸來的身影。盡管每一次都失望而歸,但她依然不愿放棄,日復一日地等待著。
“情知已被山遮斷,頻倚闌干不自由。” 詞的最后這兩句,將主人公內心的無奈刻畫得入木三分。
她的心里明白,愛人遠行的方向,有重重山巒阻隔。她的目光根本無法穿越這些障礙,看到愛人的蹤跡。
然而,她無法控制自己的行為,多次倚靠在欄桿上,向著愛人離去的方向眺望。她明明知道一切都是徒勞,卻還是選擇去嘗試。
她或許覺得,只有這樣,才能稍稍緩解心中濃濃的相思之苦。
從整體來看,辛棄疾的這首《鷓鴣天?代人賦》,表面上是為一位女子代筆,訴說她的相思之苦,實際上則融入了自己的人生感慨……
結語
對于辛棄疾而言,這句詞還有著更深層次的含義。
他一生心懷天下,希望收復北方失地,讓老百姓過上幸福的生活。
然而,直到生命的盡頭,他也沒能實現這個遠大抱負。他帶著無盡的遺憾離開了人世,那抹相思,又何嘗不是對國家的憂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