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質網六月投訴榜上,長安UNI-K(參數丨圖片)高居次席,系統升級的頑疾如影隨形。數月來,車主呼聲、媒體曝光層層疊加,問題卻如石沉大海。長安汽車內部的沉默姿態(tài),讓無數手握方向盤的消費者陷入困境——這并非技術迷宮的偶然堵塞,而是赤裸裸的“價值計算”困境。
當一款車型月銷僅徘徊于千輛關口,它在車企戰(zhàn)略版圖上的分量便驟然縮水。研發(fā)資源、服務預算的分配,向來由銷量數字冷酷裁定。UNI-K的現實窘境正是如此,有限用戶基數難以撬動龐大的技術投入。在冰冷的商業(yè)邏輯面前,“精益服務”的承諾被悄然置換為“成本控制”的優(yōu)先考量。這無異于向市場宣告,非爆款車型的消費者,其用戶體驗權亦可被“打折”。
放眼當下車市,此等價值取舍邏輯絕非孤例。部分車企對非主力車型的軟件支持滯后、配件供應遲緩,已是公開的秘密。更值得警惕的是,隨著汽車加速向“軟件定義”的智能終端進化,系統升級能力直接關乎車輛核心功能與安全體驗。若廠商以銷量為唯一標尺決定服務投入,無異于在數字時代埋下巨大的信任危機。當消費者發(fā)現自己購買的并非一輛“完整”的汽車,而是一輛可能被隨時“降級”的設備,行業(yè)根基必將動搖。
長安UNI-K車主們的無奈等待,是一面映照產業(yè)價值扭曲的鏡子,當商業(yè)天平過度傾向“爆款”,普通車型用戶的尊嚴便淪為可犧牲的代價。
市場經濟的核心是契約精神而非“流量特權”,汽車作為耐用消費品,廠商的長期服務承諾應重于短期銷量光環(huán)。長安汽車若放任UNI-K成為“被遺忘的角落”,損害的遠不止當前用戶的信任——它向所有潛在消費者發(fā)出警示,今日的“非爆款”車主,或許就是明日服務斷鏈的犧牲者。唯有將每輛售出的汽車視為平等的服務契約,而非按銷量分級的“三六九等”,車企才能在智能電動時代真正贏得尊重。
面對這場價值危機,消費者更需擦亮雙眼——選擇一輛車,亦是選擇一家企業(yè)能否堅守對每位用戶的平等承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