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南昌紅谷灘南岸,還是大片的荒灘,可如今在抖音、小紅書等社交媒體,這里已經成了眾多游客的打卡地。
“南昌把江變海了!“
龍沙灣1100米的金色沙灘上擠滿了嬉水的孩童,摩托艇在碧藍水面拉出雪白弧線,夜幕降臨時上千盞露營燈沿江亮起……
誰能想到,一個內陸城市竟然能召喚出一片“海”,讓市民在家門口就能看到黃金海岸線。
01 南昌出現了一片海
今年4月底,南昌針對“兩灣七灘”的天然水系格局,實施了一項史無前例的生態修復工程。
以烏沙河、象湖、青山湖等水系治理為核心,通過河岸生態帶建設、濕地恢復等手段,修復了數十公里的江岸線。
一片片泳場沿著贛江一字排開,從南昌縣的青洲灣到紅谷灘的摩天灣,小紅書上不少游客都在安利:
在南昌,竟然看到了海!
驅車駛過八一大橋或朝陽大橋,舉目遠眺,一幅壯闊景象撲面而來:
曾經束腰的贛江河道,如今碧波萬頃,水天一色。
枯水期裸露的灘涂、雜亂的岸線消失無蹤,代之以煙波浩渺、鷗鳥翔集的“贛?!逼嬗^。
尤其是在晚霞浸染或華燈初上之時,粼粼波光與城市霓虹交相輝映,引得網友紛紛打卡。
與此同時,滕王閣景區也開始推進“還江于民、還岸于民、還景于民”的工程。
大刀闊斧拆除沿江違章建筑、低效碼頭和廢棄設施,將原南昌港部分老舊碼頭區域改造為親水步道和觀景平臺,讓市民得以自由親近水岸。
曾經被圍擋割裂的江岸,如今暢通無阻。
新修的贛江市民公園三期、和贛江大道景觀,串聯起公園、廣場、運動場和休憩空間。
從北部的經開蛟橋到南部的南昌縣象湖新城,市民可沿江騎行、漫步,盡享“推窗見綠、出門親水”的濱江生活。
南昌深諳: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傳統江景,往往水質混濁,難以呈現出“?!盃顟B,但南昌通過源頭截污、管網改造、水體凈化等系統性治理,使得贛江南昌段水質持續改善,目前已經穩定達到Ⅱ類水質標準。
“江水碧藍如?!辈辉偈强鋸埖男稳?,而是市民觸手可及的環境改善。
很多市民穿梭在南昌的“海景“上,都會感嘆:一江兩岸,恍若海濱新城。
02江海相生,經濟潮涌
花那么大力氣,讓江景成海景,難道僅僅是為了市容市貌嗎?
當江擁有了海的格局,南昌的經濟版圖也隨之澎湃起新的浪潮。
“變江為海”最直觀的效益是激活了濱水文旅。
南昌市交通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市交投集團)作為主力軍,整合重組了以往贛江分散的航運資源,打造了一個集觀光、餐飲、娛樂、商務于一體的“贛江游輪”品牌。,開辟了日游、夜游航線,把“海上游艇”的模式成功復制到贛江。
今年4月,國外網紅Speed來到中國,就被看重慶的夜景震撼。
如今,南昌的“一江兩岸燈光秀+滕王閣夜游”也成了社交平臺上的爆款產品。
整治后的江岸線,成為音樂節、水上運動賽事(如賽艇、龍舟)、露營市集等活動的天然舞臺,極大豐富了城市“夜經濟”和周末休閑場景。
當然,“變江為海”釋放的不僅是旅游價值,南昌的深層次希望,是通過這次“造海”重塑城市產業布局、擁抱“新質生產力”。
依托拓寬后更穩定、更適航的水域,南昌前瞻性地布局了“電化贛江”的綠色航運產業。
眾所周知,長江上的船舶,多為燃油能源,每年有4萬多艘船經過贛江南昌段,很多船舶漏油所造成水面污染,都沿江地區消化。
南昌敏銳地捕捉到:航運脫碳會是未來的趨勢。
目前,南昌船舶制造企業,正積極研發建造純電動、混合動力客貨船、工程船。
同時,吸引碳足跡監測、認證機構及綠色配套服務沿江落戶,直指內河綠色航運這片新的藍海市場。
作為“亞洲鋰都”,江西在鋰礦、稀土資源上,具有先天優勢。
如何用“鋰”賦能,讓贛江從單純的“運輸通道”,躍升為驅動創新的“經濟動脈”,也一直是南昌的思考。
今年以來,南昌也正在積極招引新能源電池材料、儲能系統、新能源汽車零部件等產業鏈中高端企業。
2025年1至5月,南昌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8.4%,這個數據,位于全國前列。
此外,“變江為?!睅淼乃顥l件改善和岸線優化,也顯著提升了南昌港的吞吐能力和效率。
2025年上半年,南昌國際陸港外貿班列發運突破1001列,在全球貿易遇冷的大環境下,逆勢實現了時間過半、任務過半的“雙過半”目標。
其中,首趟南昌至秘魯錢凱港的鐵海聯運外貿班列成功開行,還一舉打通了連接中國和南美西海岸的國際貿易新動脈,將江西及周邊地區的汽車零配件、機械設備、家電等產品運往南美市場的時間縮短約12天,成為內陸直通拉美市場的重要紐帶。
水闊方能行大船,江深自可載繁華。
可以說,“變江為海”不僅破解了交通困局,更成為了撬動南昌發展轉型的重要支點。
其深層邏輯,是一個內陸城市打破思維定式、是“以海洋的格局,重塑內陸基因”的主動突圍。
03:海洋的胸懷和格局
打破困局,從不在山河的稟賦,而在思維的疆界。
過去的南昌是靠江吃飯,但如今的南昌選擇了“向海圖強”。
南昌清醒認識到:躺在“黃金水道”的歷史功勞簿上,依賴傳統航運與低附加值產業的“靠江吃飯”模式,已無法支撐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需求。
為此,南昌近些年展現出了“壯士斷腕”的勇氣,主動淘汰落后產能,關停搬遷一批高耗能、高污染的沿江工業企業。
將“水”的優勢與新能源、低碳技術結合,開辟綠色航運、清潔能源等新賽道。
從被動承接產業轉移,到主動構建以“水”為特色的現代產業體系(文旅、高端制造、科技服務),打破“江”與“海”的界限。
江海相融處,大陸新聲起。
“變江為?!钡暮诵膬r值,不僅在于經濟數據的增長,更在于它深刻改變了南昌市民的生活方式和城市福祉。
贛江之上,純電動游輪犁開碧波,載著四方賓客穿越流光溢彩的“南昌海景”;
江岸之畔,科技企業拔地而起,市民在如畫風景中樂享生活。
贛江的浩蕩清波,倒映的不是舊日灘涂的荒寂與困頓,而是一座內陸城市向海而生的壯闊圖景。
南昌的實踐最終指向一個核心:發展為了人民。
誰說內陸城市,只能靠承接東部地區的落后、污染產能過活?
只能靠賤賣資源、打螺絲釘換取經濟增長?
南昌的破局之路,精髓不在于和海洋比遼闊,而在于讓經濟發展成果與民生幸福改善同頻共振、雙向奔赴。
真正的“破局者”,永遠在創造自己的藍海。
-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