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內容均引用權威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文末已標注文獻來源及截圖,請知悉。
7月7日,“懂王”特朗普又開始了。
他在社交媒體上發布了14封寫給各國領導人的公開信,開門見山地宣布:從8月1日起,美國將對14個國家加征高達40%的關稅。
這14個國家遍布亞洲、非洲和東歐,既有日本、韓國這樣的傳統盟友,也有老撾、柬埔寨這樣的小型經濟體。
而中美之間的關稅暫停期將持續到8月1日,這就意味著,特朗普向14國亮劍,但面對中國,卻選擇了繼續“休戰”。
這不是特朗普突然變得溫和了,而是他明白,中國這幾年也已經不是當年的中國了。
特朗普不敢碰中國
特朗普一口氣點名14國,甚至直接給出了各自的“罰單”。
日本、韓國被加征25%,老撾、緬甸高達40%。而且他還放下狠話,敢報復,美國就加倍奉還。
但從稅率調整的細節來看,事情并沒有表面上那么簡單。像柬埔寨、老撾、緬甸這些國家的稅率,反而從4月的高位大幅下調,明顯是特朗普在重新洗牌,重新選靶子。
有些國家被輕輕放過,有些卻被狠狠敲打,看似是統一行動,實則是分化瓦解。為什么特朗普敢對14國下手,卻不敢對中國輕舉妄動?
答案其實很簡單,中國有他惹不起的東西。
首先是稀土,這在美國軍工、芯片、航空航天等領域,是絕對的命門。
其次是關鍵礦產,中國不僅控制了全球90%的稀土精煉能力,還牢牢掌握著鎵、鍺等關鍵技術礦產的出口配額。這些都是美國高科技產業離不開的原材料,斷一條,整個供應鏈就得斷層。
最關鍵的是,中國的市場規模和制造韌性,你打我,我可以不賣你,你不賣我,我自己做。過去幾年,美國打壓中國芯片,中國反手就把光伏、儲能、電動汽車做到全球第一。
特朗普看在眼里,心里清楚,這不是打得贏的仗。所以,這次加稅,打的是小弟,嚇的是盟友,但中國,他不敢碰。
14個國家的“反擊”
可別以為特朗普這次“休戰”是服軟,他其實打得是一張“雙面牌”,一邊用14國加稅制造焦慮,另一邊用延長關稅暫停期穩住中國和歐盟。
不過這14個國家早就看透了美國的套路,日本這次就不再是那個“唯命是從”的角色。面對加稅,日本政府第一時間表態:可以多買美國天然氣,可以在美國多設工廠,但前提是美國得把關稅清零。
韓國更直接,新政府上臺后,一直不愿意在貿易上向美國讓步。這次加稅后,韓國外交部直接向WTO遞交了抗議聲明,并準備聯合其他受影響國家進行集體申訴。
而東南亞這邊,反應更有意思,印尼、馬來西亞、泰國正在聯手籌建“區域貿易防御聯盟”,準備集體對美國進行反制。
別看這些國家單打獨斗不敵美國,但一旦抱團,美國也得三思。
而歐盟這邊,雖然沒被列入加稅名單,但也沒有掉以輕心。歐盟正推進和美國的初步協議,希望在關鍵產品上獲得關稅豁免,但他們也設了一條底線,如果美國不取消戰略性關稅,那歐盟也會保留對等措施。
這個時候,中國的態度就顯得格外關鍵,中國沒有高調回應,也沒有急著反制,而是靜靜等著美國下一步動作。
特朗普“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現在的問題不是“誰先出手”,而是“誰能撐到最后”。
特朗普把14國逼到墻角,是想用壓力換讓步,但他對中國的“休戰”,說明他心里清楚,真要打起來,美國的損失一樣巨大。
彼得森研究所已經測算過了,如果美國全面加稅,GDP將萎縮1.3%,通脹會長期維持在4%以上,這對正準備沖擊連任的特朗普來說,可不是個好消息。
而中國這邊,雖然沒有正面回應,但手里握著的是稀土、供應鏈和超大市場,不打無準備之仗,不接無底線之談,你來,我不怕,你走,我不留。
特朗普這些“戰書”,寫給誰不重要,真正該擔心的,是他自己。
信息來源:
“最后的通牒”?特朗普向日韓等14國再揮“關稅大棒” 大眾日報 2025-07-08 13:38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