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參演的《以法之名》一經播出,不僅贏得了觀眾口碑,更被官方點贊。這一次,不再是獲獎名單上的亮相,而是借由角色本身,將真實世界的困局演繹到了極致。
01
1978年出生于哈爾濱,原名張毅,最早的理想是做一名播音員。
這個愿望沒實現,卻帶他走進了部隊文工團。在那里,張譯不是演員,而是“打雜的”。
提行李、記筆記、搬道具,甚至在一次演出準備中差點被燈光架砸到。
當別人臺上風光時,張譯在幕后整理文件。2004年,他鼓起勇氣給導演康洪雷寫了一封三千字的信,才換來《士兵突擊》中“史今”一角的機會。這封信,改變了命運。
那時的張譯,連主角都不是,只是個配角。但觀眾記住了史今,也記住了這個沉穩中帶著鋒芒的兵。
從部隊到劇組,張譯一步步熬出來。演過義烏小老板、刑警、特工,甚至是個沒有存在感的小人物。每一個角色都不耀眼,卻都扎實。
張譯的成功沒有一夜成名,只有長年累月的腳踏實地。
02
2017年,張譯靠《雞毛飛上天》拿下白玉蘭獎,讓人重新認識了這個“不是主角”的演員。
張譯塑造的義烏商人,情緒飽滿,細節真實,觀眾在他身上看到了奮斗者的影子。
幾年后,《狂飆》里飾演警察安欣,又一次引發熱議。為了演出那種長期奮戰一線的疲憊,他自染白發,凌晨三點起床開工。
眼底的血絲、動作的遲緩,都是靠熬出來的狀態。
然而,也有聲音質疑,說張譯“總演警察”“換湯不換藥”。類似的質疑從未停過。包括《他是誰》,同樣是警察題材,角色類型難免相似。
可真正打破偏見的是《懸崖之上》。為了拍攝冰天雪地的追逃戲,張譯在零下幾十度的室外一跑就是幾條。臉凍得發紫,動作仍舊利落,演出的是生死邊緣的掙扎與緊張。
觀眾不是記住了臺詞,而是記住了那種“真快死了”的眼神。
03
今年的《以法之名》,再次刷新了大眾對張譯的認知。
他飾演的洪亮是檢察官,面對黑惡勢力,辦案過程充滿壓力。劇情沒有熱血沖鋒的橋段,只有理性與掙扎交織的推進。
其中一場戲,張譯發現同事犧牲的真相,鏡頭沒淚水,卻讓人揪心。這種內斂的情感表達,更容易讓人共鳴。
人民日報在點評中指出,該劇“將法律邏輯講明白了”。張譯所詮釋的檢察官形象,也被法律圈認可。專家甚至評價:“劇情無明顯漏洞,辦案流程符合真實操作。”
這樣一部主旋律劇,在市場里并不算討喜。很多演員嫌題材太硬、節奏太慢。但他選擇接了。
不僅僅因為是主角,而是劇本本身夠真實,人物有信服力。這種選擇,其實不易。
能讓人民日報點名肯定的演員,不是靠流量,而是靠作品。
04
在娛樂圈這個名利場,不發微博、不接綜藝、不參加熱搜話題,幾乎等于“被邊緣化”。
可張譯一直保持低調。唯一的“社交癖好”就是收藏糖紙,偶爾發發微博也只說生活瑣碎。他不熱衷營業,但在每一個需要他演繹真實的地方都站出來了。
2023年華表獎頒獎禮上,所有明星為張譯鼓掌。他坐在前排中間位置,這種待遇,在過去無法想象。
觀眾說:“他演啥像啥。”同行也認可他的專業。媒體稱他是“笨功夫”派演員的代表。用二十年的堅持,換一個真正的“看得起”。
當初在地板上背臺詞、在道具箱上寫日記的那個年輕人,終于成了柏林影帝。
角色不再只是標簽,而是通向現實的一扇窗。
恨玲說:
娛樂圈里,張譯不是最搶眼的那個。但他卻是最值得一看再看的那個。演技沒有花架子,只有不斷試錯、累積、再呈現。
他沒有喊口號,也沒有苦情賣慘,卻把一個又一個角色,活生生地帶到觀眾面前。
人民日報的點贊,不只是對《以法之名》的認可,更是對一個演員多年堅守的回應。
演藝圈的座位,有時不靠搶,而靠沉下來坐得住。
張譯的地位,早已悄然改變。而他的底氣,也不是來自話語權,而是“戲能不能再真實一點”的執念。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