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華夏大地豐富的文化寶庫中,佤族織錦散發著獨特而迷人的光芒。2021年,佤族織錦成功入選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自此,這份承載著佤族千年文化底蘊的技藝,愈發受到世人矚目。
走進臨滄市滄源縣勐董鎮帕良村,佤族阿婆端坐于古老的踞織機前,雙手翻飛,仿佛在編織著時光的故事。這臺由竹木制成的踞織機,堪稱世界織機界的“老祖宗”,它見證了佤族織錦技藝代代相傳的歷史。
佤族織錦的制作過程,是一場充滿匠心與詩意的旅程。從棉麻紡線開始,經過精心梳理、紡制,將棉麻纖維變成纖細柔韌的絲線。接著天然植物熬制的染料不僅賦予織錦獨特的色彩,更彰顯著佤族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捻線搓線時,每一個動作都飽含著對傳統的敬畏與熱愛。挑花織布環節,織錦藝人憑借精湛技藝和對圖案的深刻理解,將一個個紋樣呈現在織物之上。
佤族織錦的紋樣豐富多樣,十字紋、菱形紋、三角紋等,這些看似簡單的圖案,實則是他們將對自然、對生活的感悟,通過一針一線繡進布里,讓每一塊織錦都成為文化的載體。在色彩搭配上,佤族織錦以黑色和紅色為基本色調,黃、綠、白、藍相間點綴,輔以粉紅、粉紫、棕色等輔助色,通過深淺顏色的巧妙變化,形成強烈的視覺沖擊,黑紅主色調搭配撞色花紋,極具民族特色,隨手一拍便是令人驚艷的民族風大片。
曾經,佤族織錦深藏于大山之中,是佤族人民生活與文化的象征。而如今,這些帶著大山溫度的織錦正走出深山,迎來全新的發展機遇。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被佤族織錦的魅力所吸引,紛紛加入到傳承隊伍中來。他們憑借創新思維和時尚觸覺,將佤族織錦與現代設計理念相結合,把非遺變成潮品。從精美的服飾、時尚的包包,到個性的家居飾品,佤族織錦元素在時尚圈大放異彩,讓古老的非遺煥發出勃勃生機。
開屏新聞記者 羅宗偉
滄源縣融媒體中心 供圖、視頻
一審 高偉
責任編輯 羅秋旭
責任校對 易科彥
主編 嚴云
終審 編委 李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