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曾經在百家講壇中提出,歷史人物一般都有三個形象,即歷史形象、文學形象和民間形象。
有些人物的名字和經歷,我們家喻戶曉,但卻于史無考。
這些人物在歷史上根本不存在,我們卻相信了幾百年。
一、花木蘭:替父從軍只是想象
“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不聞機杼聲,唯聞女嘆息?!?br/>
這首南北朝時期民歌《木蘭辭》想必大家中學時代都學習過,所講述的故事令中華民族為之感動。
花木蘭是一個普通家庭的女兒,在國家危難、可汗點兵之際,自己的父親應當被征召入伍。
但老父病弱,家無長子,于是她毅然決然替父從軍。
所謂忠孝兩全,即是如此。
花木蘭當了十二年的兵,立下了赫赫戰功。
班師回朝時可汗(少數民族的首領,可以近似理解為皇帝),問她要不要賜官封爵,想要封她為尚書郎,并賜予她貴重的黃金與美玉。
她卻出人意料地只要了一匹駿馬,日夜兼程回家。
回到家之后,花木蘭終于不用再偽裝自己的女兒身,于是把戎裝換了紅妝,“當窗理云鬢,對鏡貼花黃?!?/strong>
結果把戰友們和鄉里鄉親嚇得夠嗆,驍勇的將軍竟然是女人?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
雖然《木蘭辭》廣為人知,但是花木蘭這個人物大概率是虛構的。
花木蘭本人的所有事跡,僅僅記錄在這一首民間流傳的詩歌中。
她不僅在正史史書中“查無此人”,而且即使是本詩中的記載也處處充滿著矛盾。
如果花木蘭是少數民族,怎么會有“策勛十二轉”這種只有唐朝用過的軍功制度?
如果花木蘭是漢族,又怎么會稱呼自己的統治者為“可汗”?
甚至就連她這個姓氏花,也是明代的徐渭給她加上去的。
《木蘭辭》原文根本沒提她姓什么!
但是我們應當承認的是,花木蘭的故事挑戰了男尊女卑的思想,展現了女性的偉大力量。
而且木蘭精神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精神譜系的重要部分,激勵了無數女性活出自我。
二、貂蟬:倩影已隨清風去
《三國演義》為我們展現了一個美貌與智慧,愛國與城府并存的巾幗英雄,勇敢而美麗的貂蟬。
當十八路諸侯幾萬大軍對國賊董卓束手無策,被其手下猛將呂布據守在虎牢關之外時,是這樣一位傾國傾城的女性,將二賊玩弄于股掌之間。
“十八諸侯全無策,大漢仰賴女將軍?!?br/>
當時國賊董卓廢立皇帝,橫行霸道,欺男霸女,無惡不作。
真可謂是社稷有累卵之危,生靈有倒懸之急。
司徒王朗為了救國救民,策劃了“連環計”的計劃。
先把貂蟬獻給呂布,再將貂蟬獻給董卓,讓貂蟬從中挑撥離間,使二賊離心。
最終,連環計成功。
呂布一怒為紅顏,親手刺死了義父董卓,王司徒的計劃在貂蟬的實施下完美成功。
然而,貂蟬的故事在正史《三國志》《后漢書》中沒有明確的依據。
只有《三國志》中有過記載:“(呂)布常與(董)卓妾私通…”
但是沒有任何文字提到過,這個人就是貂蟬。
甚至大家也可以想一下,貂蟬這個名字,貂這個姓氏大家平時遇到過沒有?
實際上我國并沒有這個姓氏,貂蟬應該是綽號而非真名。
在元雜劇《奪戟》中,曾經提到貂蟬原名任紅昌,是因為看管官員的“貂蟬冠”(據推測應是一種官帽)而得名貂蟬。
但元朝已距三國千年,文人雜劇,未可輕信。
我們心中的那一抹貂蟬的倩影,可能早已翩翩隨風去,只留下后人的無盡感傷懷念。
三、李元霸:病鬼如何力無窮
李元霸第一次出現在清代小說《隋唐演義》中,是一個具有著無窮氣力的猛將。
《說唐全傳》中說他是“生得尖嘴縮腮,面如病鬼,骨瘦如柴,力大無窮?!?/strong>
我們用科學的眼光去看,一個病鬼,如何能舉得起兩柄重達八百斤的鐵錘呢?
更為夸張的是他的戰績——單人單錘,殺滅了230萬敵軍。
且不說230萬的軍隊在歷史上存不存在,單單是230萬個蘿卜,李元霸也得砍個一個月吧?
實際上無論是正史還是野史,根本就不存在李元霸這個人。
歷史上倒是有個人叫“李玄霸”,是李淵的第三子。
但是李玄霸早年夭折,并未留下任何功績,筆者看來,二人無甚關系,只是重名罷了。
四、八賢王:百姓喜歡講理的王爺
在《包青天》《寇老西兒》《楊家將》等一眾文學影視作品中,都有著一個比皇帝還厲害的王爺,那就是千歲八賢王。
手里拿著上打昏君,下打佞臣的金锏,能合理合法地對皇帝施加暴力,這種形象在老百姓眼里真是太受歡迎了。
老百姓對于這樣一個高于皇權的形象的存在,為什么會充滿尊敬呢?
其實是因為老百姓深信,皇帝上面還有道理,也就是說即便是至高無上的皇權,也得講理。
所謂的“賢”,其實就是能夠替老百姓對皇權講道理,即便皇室成員(哪怕是皇帝)犯了錯也要向道理低頭。
盡管人們似乎愿意相信,趙匡胤的四兒子趙德芳就是八賢王的原型,但是趙德芳早早去世,應該都沒有見過包拯、楊家將他們。
另外,另一個被猜測為八賢王原型的是趙匡胤的八兒子趙元儼。
但是,這位八大王一生幾乎沒有參與過宋朝的權力中樞事務。
也就是說,即使歷史上真的有這么個原型 ,他和八賢王這個民間形象的差距也大得嚇人。
五、陳世美:戲文虛構千古渣男
陳世美這個名字隨著《鍘美案》這段膾炙人口的戲劇,快要成為中國的渣男代名詞了。
在戲文《包公案》和《三俠五義》中,陳世美原本是一位家境貧寒的書生,后在發妻秦香蓮的傾力支持下,得以積攢盤纏進京趕考。
誰知后來他考中狀元,風光無限,一日看盡長安花,鮮衣怒馬,早已把糟糠之妻拋諸腦后。
后來他被賜婚公主,在之前,他隱瞞了自己的已婚身份,選擇與公主重婚,遺棄了自己的發妻和兒子。
當秦香蓮帶著他們的兒子進京找陳世美的時候,陳世美怕事情敗露,索性一不做,二不休,以當朝駙馬的身份和地位為基礎,密謀殺害他們娘倆。
這時,正直黑臉的包拯出場了,他公平正義地查明了案件。
更難得的是他還不畏權貴,不惜得罪當朝駙馬和作為皇家金枝的公主,也不管所謂的“政治規矩”,直接開龍頭鍘,斬負心漢。
中國自西漢時期就有法律規定“七出三不去”,三不去即規定女方有這三種情況的時候,丈夫是不能休妻的。
其中第一條就是“先貧賤而后富貴”的糟糠之妻,是不得遺棄的,后人總結為“糟糠之妻不下堂”,即是其意。
六、穆桂英:天波府里并沒有她
在《楊家將》中,楊宗保可謂是大宋朝的擎天白玉柱,跨海紫金梁。
楊宗保與發妻穆桂英共御外侮,擎天保駕,在天門陣的戰斗中更是留下佳話。
尤其是河南的孩子們從小聽到大的,穆桂英掛帥的經典唱腔:
“轅門外三聲炮,如同雷震。天波府里走出來我,報國臣?!?/strong>
穆桂英這一巾幗英雄的形象躍然紙上。
而在宋史中,有楊家的楊業、楊延昭、楊文廣,但就是沒有只言片語提到過還有個楊宗保,更沒有過任何記載說過他還有個英雄妻子穆桂英。
不過楊家將和楊門女將的故事也早已成為忠心愛國的代名詞,在中國民族的精神中長明不熄了。
七、后話
雖然這些人物是民間形象或者文學形象,是虛構的而非真實的歷史形象,但是并不妨礙我們從中獲取精神力量,更不會影響他們在每個中國人心中的地位。
他們的精神永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