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地上河的形成過程
“地上河”是一個概念,而不是特指某條河流,當河床海拔高于該段河流流經地區的兩岸地面海拔,就被叫作地上河,又稱懸河。由于水往低處流、水流方向全靠兩岸人工修建的河堤約束。
“地上河”成因:流域內水土流失嚴重,含沙量很大的河流,在河谷開闊、比降平緩的中下游,泥沙大量堆積,河床不斷抬高,水位相應上升。河床高出兩岸地面的河,被稱為“地上河”。
世界最著名的地上河是黃河下游。由于挾帶了來自黃土高原的大量泥沙,黃河干流進入比降平緩的下游平原地區后,徑流動能不足以輸送挾帶的大量泥沙。河床不斷淤積抬高,平均高出兩岸地面4~5m,成為地上河的代表。
2. 鹽堿化
土壤鹽漬化指土壤底層或地下水的鹽分隨毛管水上升到地表,水分蒸發后,使鹽分積累在表層土壤中的過程。是指易溶性鹽分在土壤表層積累的現象或過程,也稱鹽堿化。
我國鹽漬土或稱鹽堿土的分布范圍廣、面積大、類型多,總面積約100萬平方千米。主要發生在干旱、半干旱和半濕潤地區。鹽堿土的可溶性鹽主要包括鈉、鉀、鈣、鎂等硫酸鹽和氯化物、碳酸鹽、重碳酸鹽。硫酸鹽和氯化物一般為中性鹽,碳酸鹽和重碳酸鹽為堿性鹽。
3. 地貌的形成過程
組成部分
分布
形成
地貌特點
對農業生產的影響
洪積—沖積平原
山前
水流流出出口,地勢趨于平緩,水流變慢泥沙沉積,形成洪積扇或沖積扇,各個洪積扇或沖積扇連接成洪積—沖積平原
以谷口為頂點呈扇形,沖積扇頂端到邊緣地勢逐漸降低,堆積物顆粒由粗變細
土壤深厚肥沃,既不旱也不澇,是高產田所在地
河漫灘平原
河流中下游
河流下蝕作用減弱,側蝕作用加強,河流凹岸侵蝕,凸岸堆積形成堆積體,堆積體在枯水季露出水面,形成河漫灘。如果河流改道,河漫灘被廢棄,多個被廢棄的河漫灘連在一起形成河漫灘平原
地勢平坦、寬廣
土壤肥沃,易旱易澇,糧食產量不穩定
三角洲平原
河流入海口的口外濱海地區
河流到達入海口時,流速極緩,河流挾帶的泥沙便會堆積在河口附近,加上海潮頂托形成三角洲
多呈三角形,地勢平坦,河網稠密,河道由分汊頂點向海洋呈放射狀
土壤肥沃,易形成鹽堿化,影響農業生產
4. 辮狀水系形成過程
①洪水期:在流水侵蝕、搬運作用下,洪水從上游帶來大量的泥沙,并沿許多深泓線堆積,形成水下淺灘。②洪峰過后的枯水季節:許多淺灘露出水面,成為沙島,沙島與沙島之間有多股河道,它們忽分忽合,交織如辮。③洪水再次來時:有些沙島不被淹沒,有些被淹沒的可能被水流斜切而過,其上形成新的槽道。
5.河曲以及嵌入式河曲的形成過程
河曲的形成:①環流作用使河流一岸受沖刷,另一岸堆積,形成河曲。②河床底部泥沙堆積形成障礙,使水流向一岸偏移,形成河曲。③由于河床兩岸巖性不一致或構造運動造成兩岸差異侵蝕而形成的嵌入式河曲:先是在由松散沉積物組成的平原和盆地中形成了“蛇曲”,后經地殼的持續抬升,河流下蝕增加,隆升的地殼形成山地,而蛇曲則保持原形嵌在山谷之中。
6. 城市化過程
t1~t4的過程是城市化發展過程示意,反映:
(1)城鎮面積由小到大,數量由少到多;由孤立城鎮發展為城市群。
(2)城市人口在總人口中的比重增加。
城市化的主要標志:①城市人口增加;②城市人口在總人口中的比重上升;③城市用地規模擴大。(其中②常被用來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城市化水平的高低,①和③可以反映城市的發展是否合理。)
7. 分析黃山花崗巖峰林景觀的形成過程
地下熾熱巖漿入侵地殼薄弱的地區形成花崗巖;花崗巖體發生間歇性抬升,隨著地殼的強烈隆升;上覆巖層被外力剝蝕,花崗巖總體出露地表;花崗巖體受外力風化、剝蝕,形成千姿百態的花崗巖峰林景觀。
8. 曲流河道演變成為河漫灘的過程
河流凹岸侵蝕、凸岸沉積使河道進一步彎曲;洪水期間彎曲的河道裁彎取直,原有河道廢棄,成為湖泊;新的湖泊由于缺少河水補給,逐漸干涸,河床裸露,形成河漫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