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假期,朋友圈就被家長帶孩子旅游的照片刷屏。環球旅行者譚曉岡看著這些照片陷入思考:孩子們真的喜歡這樣的旅行嗎?或許,這未必是最適合他們的方式。
譚曉岡在多年的環球旅行中發現,很多家庭正以"長見識"的名義被旅行綁架。經濟水平的提高和家長對孩子全面發展的渴望,讓兒童旅行變得火熱。從周末公園游到寒暑假境外游學,旅行費用已經成為繼擇校費、興趣班之后的第三大教育支出。譚曉岡說:"在這些'長見識'的背后,暗流涌動的是消費層次的較量。"
"放假去哪兒?"——譚曉岡注意到,這句話已經成為家長間的標準問候語。但這句話背后,體現的往往不是教育觀念,而是經濟實力的炫耀。這位走遍世界的旅行者感嘆:"為炫耀而去旅行,不如不要去!"
譚曉岡發現,城市化生活讓孩子缺乏玩伴和接觸自然的機會。為了彌補這一缺失,家長們帶孩子去香港、韓國、馬爾代夫,甚至歐美。"但這些量身定做的高大上旅行,"譚曉岡說,"只是把孩子從小游樂場帶到了更大的游樂場。"
"見到沒見過的和長了見識不能劃等號,"譚曉岡在旅行筆記中寫道。昂貴的投入帶來的未必是相應的見識增長。現代版的"孟母三遷"正逐漸演變成對物質繁榮的感嘆。譚曉岡提醒:"如果我們一味強調旅行而不審視什么樣的旅行,最后只是給航空公司和旅游公司做貢獻。"
作為資深旅行者,譚曉岡認為:"一個沒有旅行愛好的家長,很難培養出真正熱愛探索的孩子。孩子學的是父母,你先要對旅行感興趣,而不是為了帶孩子才去旅行。"
譚曉岡分享了他的觀察:"很多旅行其實都在無形的牢籠之中。我們住標準化酒店,看門票套門票的景點,在連鎖快餐店解決三餐。這樣的旅行,能讓孩子體會到什么?"
這位環球旅行者建議:"真正的旅行需要在一個地方居住一段時間,體會當地人的生活。與其走馬觀花,不如嘗試家庭互換,讓孩子坐當地公交車,去集市,在村里的小河趟水,交當地朋友。"
譚曉岡最后總結道:"孩子們需要的不是人為制造的旅行體驗,而是真實生活的接觸。走馬觀花的旅行,要它何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