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日報記者 袁海霞 通訊員 索朗次仁 王迎才 圖/文
2024年8月的一天,清晨6點的阿里地區札達縣曲松鄉曲木底村寒風裹挾著雪粒拍打在嘎瑪格列的臉上。雖是夏季,但曲木底村晝夜溫差大,時不時會突降大雪。嘎瑪格列裹緊黑色棉袍,踩著結霜的草甸走向牧場。這是國網西藏電力駐村工作隊隊員嘎瑪格列開啟駐村工作的第三個月,他已經能分辨出每戶人家的牛羊群。遠處傳來清脆的銅鈴聲,牧民們開始了一天的放牧,而嘎瑪格列的工作也在這片遼闊的高原上慢慢鋪開。
嘎瑪格列為曲木底村村民講解鄉村振興政策。
3年前初入公司時,嘎瑪格列就與家人約定:“若工作需要,我必定義無反顧。”自此,這個承諾在他心底埋下種子。當駐村的通知正式下達后,他僅用了三天時間妥善安置家中事務,向年邁的父母解釋駐村工作的必要性,安撫未婚妻的情緒,并在父母的見證下,與未婚妻訂下白首之約。2024年5月28日,他來到駐村點,站在海拔4000米的草原,當初的承諾具象化了。
初到曲木底村,游牧生活的艱辛超出了嘎瑪格列的想象。村民靠天吃飯,牲畜價格波動直接影響生計,年輕人都選擇外出務工。白天,嘎瑪格列在跟著牧民放牧的同時,為他們講解鄉村振興政策;夜晚,他在村里開展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學。在日復一日的走訪中,嘎瑪格列的記事本上漸漸被各色記號筆畫滿。他用紅色圈出養殖戶的擔憂、用藍色記錄年輕人對城市的向往、綠色標注重病患者家庭的醫療需求。在一次次解決訴求的過程中,嘎瑪格列讓村民相信,這個城里來的干部事情干得很漂亮。
曲木底村是典型的純游牧村,傳統放牧方式難以抵御市場風險。嘎瑪格列運用所學專業知識及工作中不斷積累的經驗,為合作社設計了一套包括建立成員檔案、規范股權分配、制定財務等相關制度的現代管理制度。他帶著記事本走遍每家每戶,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解釋成立合作社的好處。
值得一提的是,嘎瑪格列爭取到了一塊位于札達縣繁華街道附近的商業用地,規劃了寫字樓和電商中心,推動成立了曲木底集體商貿有限公司。目前,公司前期各項規劃工作已經順利完成。從商業用地的布局設計到寫字樓的建筑風格,從電商中心的運營模式到公司的組織架構,每一個細節都經過反復的論證和優化。嘎瑪格列相信,在后續的發展中,曲木底集體商貿有限公司必將為曲木底村的經濟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以前,我們只有畜牧業相關產業,收入來源單一,只能靠天吃飯。如今,原有的合作社經營管理變得更加規范,也為我們開辟了另一條新路。”曲木底村村委會主任次仁說道。
駐村工作不僅要助力當地經濟發展,更重要的是要凝聚人心。嘎瑪格列通過“嘮家常”“聊聊天”等方式,切實了解群眾訴求,悉心聽取群眾心聲,建立了完善的入戶信息登記手冊。
當得知牧民小索南平措家中有1名一級殘疾人需要照顧、家中勞動力不足等情況時,他連夜整理材料,查詢相關政策,為小索南平措一家申請了臨時救助,同時積極協調縣、鄉兩級為其辦理低保戶,享受相關待遇。在嘎瑪格列駐村期間,共計辦理臨時救助7次,辦理低保戶5戶。
“嘎瑪格列,不是親人,勝似親人。”小索南平措的妻子卓瑪含淚說。嘎瑪格列卻擺擺手說:“這是我的責任。”
不僅如此,嘎瑪格列還協調鄉衛生院開展醫療援助,組織志愿者為行動不便的老人送藥上門。節假日,嘎瑪格列自掏腰包購買米面油等生活物資走訪困難家庭,漸漸地,村民把他當成了自家人。
一年的光陰悄然流逝,讓嘎瑪格列欣慰的是,他用心培養的幾名年輕牧民已經能夠獨當一面,接過了鄉村振興的接力棒。
夜幕降臨,嘎瑪格列的駐村工作也即將結束,但他依然不敢懈怠,坐在電腦前,他整理著新的發展規劃。窗外,星空璀璨,他想起臨行前女友的話:“我在拉薩等你,但更為你在阿里駐村感到驕傲。”此刻,他的心中充滿溫暖與力量,這片土地不僅接納了他,更讓他找到了生命的意義。
如今,嘎瑪格列已經結束駐村工作,然而,和嘎瑪格列一樣的電力駐村工作隊員的故事仍在續寫。
來源:西藏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