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興安盟7月8日電 題:杭蓋草原上的“鞍匠”阿拉坦巴根:守藝“馬背搖籃”
中新網記者 張瑋
夏日的內蒙古杭蓋草原綠草如茵,風光旖旎。一批批游客接踵而至,不少人跨上馬背,感受風吹過耳邊的豪邁,也有一部分游客被溫順的蒙古馬和它身上雕花的馬鞍吸引,駐足與之合影。
杭蓋草原位于興安盟科右前旗境內,今年47歲的阿拉坦巴根是草原上遠近聞名的“鞍匠”,“除了牧民,現在隨著文旅產業發展,好多景區找我定制馬鞍,一年能銷售上百個。”
圖為阿拉坦巴根正在調整剛做好的札薩克圖傳統馬鞍。中新網記者 張瑋 攝
蒙古族被譽為“馬背民族”。蒙古族馬具制作主要分為馬鞍、馬籠頭、馬鞭、褡褳等,綜合了木工、刺繡、毛皮、編織、金屬等制作工藝,用料考究,手工精良,使用舒適,裝飾華美。
阿拉坦巴根出生在一個普通的牧民家庭,札薩克圖傳統馬鞍制作是他的拿手技藝。“札薩克圖馬鞍從我爺爺輩就開始制作了,從父輩傳到我這兒,已經經歷了3代人。”
“札薩克圖馬鞍比較寬厚,使用舒適,坐起來不勞累。鞍墊一定要做得結實,配色也很考究。”受父親的影響和傳授,阿拉坦巴根從小學習馬鞍制作技藝。
“我喜愛馬鞍,也擅長制作馬鞍。”阿拉坦巴根輕輕撫摸著父親曾用了60年的馬鞍說,在父親的教誨下,他用20多年的努力搶救性地保護了札薩克圖傳統馬鞍制作技藝。
2019年,在草原上生活的阿拉坦巴根發現很多年輕人不會制作馬鞍,他意識到這項傳統手藝面臨斷檔。于是他從草原上搬到蘇木(蒙古語,意為鄉)里,開起了札薩克圖馬鞍制作工坊,邊做、邊賣、邊教。
圖為阿拉坦巴根正在為馬鞍安裝馬鐙。 白領 攝
經過多年的苦心鉆研,阿拉坦巴根練就了一套屬于自己的馬鞍制作手藝。他把原有的傳統馬鞍做得更加美觀、大方。同時,隨著牧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馬鞍不僅是他們的生產工具,也成了馬匹的裝飾品。因此,他制作的傳統馬鞍供不應求。
“鞍橋以百年沙地柳木或榆木根節雕琢,依據‘三圓二平一合’的準則,讓馬鞍與馬脊如共生般貼合。”阿拉坦巴根詳細為中新網記者介紹,鞍橋制作需經木材篩選、蒸煮軟化、手工雕琢等環節,確保前后鞍橋圓潤,馬鞍板與馬脊貼合平整,四部件粘合無縫;馬鐙、馬釘以青銅或銀鎏金打造,紋飾以龍紋等游牧文化符號為主;褡褳(馬鞍口袋)以羊皮或帆布為底,繡制八寶紋、云紋等吉祥圖案,兼具實用性與美觀性。
阿拉坦巴根79歲的母親扎日瑪是札薩克圖傳統刺繡傳承人,也是他最好的幫手。“母親雖已年邁,但還能幫我制作馬具裝飾品。”
針線在扎日瑪手中的底布上來回穿梭,沒過一會兒,老人家指尖生花,草原藤蔓、卷草紋、云紋、火紋……一幅象征吉祥如意的刺繡鞍墊完成。
阿拉坦巴根伏在母親的膝蓋上,看著母親手中的鞍墊說:“額吉(蒙語,意為母親)繡的鞍墊配上我制作的馬鞍肯定好看。”
圖為阿拉坦巴根正在給馬鞍安裝母親繡好的鞍墊。 白領 攝
2020年,阿拉坦巴根成為興安盟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札薩克圖馬具制作傳承人;2021年他的工坊通過召開培訓班、訂單回收創收30萬元,帶動了5戶農牧民,戶均年增收7000元。
“今年,我收了4個徒弟學手藝,還帶動9名農牧民就業,人均年增收達1.2萬元。”阿拉坦巴根高興地說。
“我是給馬匹做衣裳的人。今后,我要讓札薩克圖傳統馬鞍制作的古老手藝綻放更質樸的美感。”阿拉坦巴根滿懷信心地說。(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