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網紅醫生’把醫療科普當作牟利工具,假借科普名義違規導醫導診,直播帶貨甚至高價開藥……”日前,國家衛生健康委召開新聞發布會,表示將與相關部門一起,加大互聯網健康科普亂象的整治力度,并提醒網友不要輕信“網紅醫生”,謹防上當受騙。
短視頻時代,醫療科普類內容因貼近公眾需求而頗具流量。有短視頻平臺發布數據,僅過去一年,平臺就新增1.3萬名醫療專業科普創作者,坐擁百萬粉絲的“網紅醫生”并不少見。專業醫生借助新媒體打破信息壁壘,公眾得以便捷獲取健康知識,這本是醫療知識普惠的好事。然而,少數“偽科普”為了流量和利益故意制造健康焦慮,確實需要正視和解決。
有的所謂“網紅醫生”,嘴上是科普,心里是生意。此前曾有媒體報道,不少醫療科普賬號背后有著相似的運作鏈條:醫生負責出鏡講解,運營部門負責出劇本、編故事,客服部門負責拉動流量。最終目標,要么是帶貨醫藥產品,要么是將粉絲轉化為醫院患者。
一些人不明所以,認為真人出鏡很有說服力,誤信“科普”,花了冤枉錢,還可能耽誤病情。社會層面,如果不剎住“網紅醫生”的斂財亂象,長此以往,也會破壞醫療公益科普事業,損傷行業的整體形象。
如何整治互聯網健康科普亂象?此前,國家衛生健康委等部門發布《2025年糾正醫藥購銷領域和醫療服務中不正之風工作要點》,提出聚焦資質準入、互聯網診療活動是否與實體醫療機構診療科目一致、診療活動開展、互聯網處方等互聯網診療重點環節,強化“線上醫療”監管。作為入口關的商業平臺,就需要提升監管技術、審核專業度,讓假冒的醫生、忽悠的醫生從一開始就失去做“網紅”的資格。
圖片來源:官網截圖
醫學知識是科學,容不得弄虛作假;醫療科普是大事,不允許胡言亂語。如果是醫生做短視頻,醫院應要求其進行備案登記,并明確規范發布短視頻的相關要求。對于患者而言,要提高辨別能力,通過具備資質的醫院進行問診。相信隨著治理深入,給“網紅醫生”開的這劑“規范藥”將推動“偽科普”逐漸退場,讓健康科普賽道,回歸健康發展的軌道。
記者:年巍
監制:喬申穎
審核:張倩
編輯:梁方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