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網紅醫生’亂象之余,也要為正規科普‘鋪路”’”
穿著白大褂、頂著“醫生”頭銜,在短視頻和直播間中侃侃而談……這樣的“網紅醫生”真的靠譜嗎?
近日,國家衛生健康委新聞發言人胡強強表示,有的“網紅醫生”把醫療科普當作牟利工具,濫用專業權威為自己背書,假借科普名義違規導醫導診,線上問診,線下引流,直播帶貨甚至高價開藥,還有的通過夸大治療效果、虛構病例、杜撰故事等手段誤導公眾、斂財牟利。對此,國家衛生健康委提醒,這些行為嚴重違反了互聯網診療管理和廣告管理相關法律法規,請大家不要輕信,防止上當受騙。
醫療健康科普,本是一件好事。醫生憑借專業知識和從業經驗,以短視頻為媒介,用通俗語言解讀健康話題、辟謠解惑,對公眾認識疾病、科學預防極具價值。
然而,這些醫療科普信息,并非都能經得起科學驗證——有的似是而非,比如將反式脂肪酸夸大為“致命化學物質”,無視其在合理攝入范圍內的安全性;有的顛倒黑白,比如鼓吹“碘伏漱口”,實則可能刺激黏膜、導致碘超標。這些“偽科普”的危害,遠超一般的擺拍視頻,前者無非是為了吸引眼球和博取流量,后者卻可能誤導公眾行為,直接危及健康。
除了這些“偽科普”視頻,“虛構病例、杜撰故事”同樣具有危害性。當公眾發現這些“溫暖人心”的故事都是劇本時,情感無疑受到了欺騙。而且,這也可能會形成“狼來了”效應:真實的醫患故事出現時,公眾可能因信任崩塌而選擇質疑,最終損害整個醫療科普領域的公信力。
國家衛生健康委此次明確整治態度,可謂切中要害。一方面,這是對法律尊嚴的維護。依法查處,才能讓醫療科普回歸合規軌道;另一方面,這更是對公眾健康權益的守護。清理虛假信息,才能讓公眾獲得真正有用的知識,在就醫保健時做出正確選擇。
更深層面上,治理“網紅醫生”亂象之余,也要為正規科普“鋪路”。有關部門可建立權威科普平臺,鼓勵有資質、有責任心的醫生參與其中,同時通過技術手段標識優質內容,降低公眾辨別成本。
公眾需要的是有溫度的醫療科普。它不該是帶貨直播間里的吆喝,也不是夸大其詞的虛假承諾,而應是像老大夫坐診那樣,實實在在解答疑問,安安心心提供建議。
(黃河評論信箱:zghhpl@163.com)
編輯:韓靜
二審:王亞平
三審:王長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