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墨山看客
編輯|墨山看客
前不久,中方外長王毅親自帶隊進行了一次訪歐行動。這次訪問中,雙方在貿易合作問題上展開了一系列的討論,更是表達了中國在多個領域中的態度。
但是還沒等中國專機回國,歐盟卻突然對中國殺了一記“回馬槍”。這種表面上談攏背后捅刀子的行為讓中方也感到十分不滿,還沒等歐盟來得及高興,中國的對等限制通知單便已經到來。
取材網絡
在這種情況之下,中歐關系又將走向何方?對于歐洲的這種背叛行為,中方又將進行怎樣的應對?
歐盟的錯誤選擇
原本這次訪歐行動會在7月6日結束,但也就是在結束的前一天,法國財政部部長便開始在經濟會議上炒作中國“產能過剩”問題,直接將中國架在了中間。
甚至法國工業部長在接受彭博社采訪時也表達過準備對中國進口商品采取防御措施,這明顯就是要和中國展開對抗,從而影響中國對歐洲的商品進口。
取材網絡
歐盟選擇在王毅剛剛完成訪問、雙方剛表達“合作大于分歧”的時刻出手,怎么看都像是一次不講武德的政治操作。
對比王毅在訪問期間的表態,無論是“中歐是世界穩定的兩大力量”還是“將保障歐洲企業稀土供應”,都能夠證明中方準備和歐盟建立合作的想法。
歐方在中方專機尚未離境時就突然出招,這種行為顯然違背了外交禮儀,也完全打破了剛剛建立的談判信任。
法國財長勒梅爾在第一時間站出來支持歐盟的限制措施,稱“中國產能正在扼殺歐洲制造”。但這句話背后,其實隱藏著歐盟的經濟焦慮。
取材網絡
面對中國制造的高性價比和產業規模,歐洲的傳統產業確實沒什么競爭力。但歐盟的問題不是出在“中國產能”,而是因為自身產業轉型乏力,再加上政策協調的混亂才導致了這一切。
還有一個問題是,歐盟這次出手顯然是基于對美國政策的誤判。他們原以為特朗普回歸會延續對華強硬路線,結果現實卻是特朗普一邊宣布放寬對華出口限制,一邊對歐盟關稅威脅不斷。
歐盟試圖對華展現出強硬態度來討好美國,結果兩頭不討好,反而把自己陷進了一個十分尷尬的局面。
取材網絡
中方的回應
這一次,中方沒有講什么“冷靜觀察”,而是用48小時快速給出了明確回應。7月6日,中國商務部和財政部聯合發文,對歐盟企業參與中國醫療器械政府采購項目實施限制。
不僅設置了金額門檻,還明確規定:在華歐資企業除外,歐盟產品在非歐盟企業投標中的占比不得超過50%。這已經不是簡單的對抗,而是一次對歐盟的精準反擊。
并且這并不是孤立事件,早在7月1日,中國就對歐盟不銹鋼產品加征了43%的反傾銷稅;7月4日,對法國白蘭地再加32.2%的關稅。
取材網絡
這些行為是連續且系統的,背后顯然不是情緒化的對抗,而是對全球布局的戰略調整。歐盟既然不想和中國好好合作,中方自然也沒必要跟歐盟說好話。
中方這次反制還有兩個重點,第一,只限制歐盟醫療器械的進口,不影響在華歐資企業,避免對本土醫療系統造成沖擊。
第二,同時加快市場布局,迅速簽署新的醫療設備協議,填補歐盟離場后的空白。這種一邊反擊,一邊補位的方式將中國對國際市場的把控體現得淋漓盡致,既能夠對歐洲進行有效反擊,又不至于影響到自身。
取材網絡
背后的困局
這場爭端的根本問題,不是中國產能壓制了歐盟,而是歐盟自身政策缺乏方向。德國企業一邊依賴中國市場,一邊被迫接受歐盟對華強硬的政治表態。
數據顯示,德國醫療設備企業因本次爭端在華銷售額下滑20%,部分公司已開始裁員。被迫接受歐盟的政治態度并沒有讓德國獲得好處,甚至影響了整體的對外貿易。
歐盟內部也早已不是鐵板一塊,法國、波蘭等國不斷炒作“中國產能過剩”,想要推動強硬路線,但德國、意大利卻更傾向于對話,反對貿易對抗。
取材網絡
歐洲理事會為此臨時召開緊急會議,結果卻沒能統一立場,反而暴露出歐盟決策機制的碎片化以及內部爭端的多元化。
在這種背景下,中方開始重新定義中歐關系的邊界。王毅訪歐時就明確指出:“中國不是美國,不應被鏡像審視。”這句話的潛臺詞是,中國不接受被當作所謂的“假想敵”來處理,也不會無限制地容忍單邊挑釁。
中方的反制措施,其實也釋放了一個信號:合作可以繼續,但前提是平等。如果歐盟繼續單方面取消溝通機制、臨時推翻磋商基礎,那中方自然也有自己的應對手段。
取材網絡
7月24日即將舉行的中歐峰會,中方已將原定兩天的議程壓縮為一天,這并不是臨時決定,而是清晰地告訴歐盟,如果沒有誠意,那就不必浪費時間繼續談下去。
這次醫療器械爭端,其實就是中歐關系進入從對抗走向合作的一個縮影。歐盟長期處在雙重困境中:經濟上高度依賴中國市場,政治上卻過度依附美國戰略。
這么一來,就出現了政策搖擺、立場反復等情況,既想賺中國的錢,又想在政治上和中國“劃清界限”。
取材網絡
對此,《華爾街日報》稱之為“戰略精神分裂”,這不是一句諷刺,而是歐盟的現實困境。如果不及時做出改變的話,等待著歐盟的只會是更大的分裂問題。
而中國也在調整姿態。過去更多是顧全大局、維護表面和諧,現在則逐步轉向“對等反制加多極合作”的新模式。
不再一味讓步,而是用制度化手段進行有節奏、有底線的回應。這種變化,是中國應對復雜外部環境的成熟表現,同時也是在全球秩序重構中的主動作為。
取材網絡
對于歐盟來說,還有一個最大問題,那就是是否愿意直面產業現實。歐美之間的產業結構,本質上是競爭大于互補。
無論是特朗普推動制造業回流,還是拜登利用沖突抬高歐洲能源成本,美國都沒有把歐盟當成“伙伴”,而是“戰略工具”。
歐盟如果還幻想通過打壓中國產業來“討好美國”,最終只會失去雙邊市場,失去話語權,也失去更好的發展未來,接下來就要看歐盟會怎么選了。
參考資料
看看新聞網——歐盟對華下重手?中國:對等限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