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經貿談判還沒結束,越南和美國的經貿談判已經落下帷幕了。特朗普這次可以說是完全降服了越南,并試圖通過對越關稅政策,將中國從世界供應鏈中擠出去。
這次美方的政策非常具有針對性。越南作為一個以低端制造業產品為主的出口外向型國家,在對美國這樣的大型進口國面前,幾乎是毫無還手之力的。
那么,美方能夠達成將中國擠出世界供應鏈的目的嗎?中美對抗的烈度又為何不斷提升?
自從特朗普上任之后,白宮網站幾乎天天都在“贏”。在與越南達成貿易協議之后,美方非常積極地對外宣布了這一消息。
香港《南華早報》對此次美越經貿協定的內容進行了刊載,并對美方隱藏在條款背后的目的進行了深挖。總體上,此次美越經貿協定的內容中有兩點是比較受關注的:
一是越南商品輸美關稅,這個稅率被確定在20%。它高于之前的越南輸美關稅,但是又遠低于特朗普在4月初給越方確定的稅率。
二是從越南轉運至美方的商品,將會被征收40%的關稅。這里的轉運商品指的是并非產自越南,但是經越南出口到美國的商品。在國際貿易領域,商品轉運這種情況是非常常見的。
跨國生產商出于成本控制、稅收優惠等原因,會將其在本國生產的商品出口到第三個國家,然后再通過第三個國家將商品出口到其真正的目的地。
白宮將美越經貿協議當作是特朗普關稅政策的一次勝利,他們成功使用關稅政策逼迫其他國家在經貿層面作出了有效讓步。
目前,已經和美國達成貿易協議的國家并不算太多,比較為人所熟知的就是英美經貿協議和此次的美越經貿協議。
中美和美歐還在談判過程中,在美國進口市場占據一席之地的東南亞國家,選擇用比較審慎的態度對待美國的關稅訛詐。
日韓兩國和美方的經貿談判也持續了一段時間。不過,韓方這邊新總統上臺,談判發聲和目標上可能會發生一定變化。
日方經過幾輪談判之后,態度逐漸強硬起來。
在白宮提出要日本進口美國大米的時候,日方直接回復稱他們已經進口了美國大米,只不過這些大米來自加州。這番話顯然有些打臉的意味在里頭。
簡而言之,越南雖然低頭了,但是美方外部經貿環境無法得到顯著改善。特朗普拿越南開刀,也是一種“柿子要挑軟的捏”的行為。
美越貿易協定中有關“轉運”的條款其實是在針對中國。從2016年中美貿易戰開始,有很多中國企業為了降低關稅成本,就選擇越南作為中轉地向美國出口商品。
有的企業為了讓自己的商品看起來更像是越南產的,會選擇在越南投資建設一個貼牌組裝工廠,主要就是把國內生產的產品進行包裝或者簡單組裝,以便讓它看起來更符合“越南制造”的標準。
這兩種轉口貿易給越南帶來了不少的經濟收入,還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越南民眾的就業率。美政府對轉口貿易的存在心知肚明,這種方法會大幅度削弱美方關稅政策對中國出口企業的影響。
所以,此次特朗普將越南轉運商品的關稅提升到40%,實際上就是對中國商品加征了40%的高關稅。這一做法堵住了之前政策的漏洞,也便于美方繼續向中方施壓。
《紐約時報》7月4日刊載的報道認為,美方雖尚未出臺具體的針對轉運商品的檢查方式和相關政策,但是白宮此舉是為了孤立中國,盡力把中國排除在世界供應鏈之外。
在特朗普的設想中,越南為了避免自己的商品被美方認定為轉運商品,肯定會大幅度降低從中方采購的原材料數量。
出口市場全面萎縮,中國的經濟肯定會出現問題。到時候,美方就有機會通過金融、貿易等手段收割中國,讓中國再也無法與其競爭。
這個設想表面上看確實是能讓美國在對外貿易問題上大贏特贏的一條路,但是其他國家真的會愿意和美方達成這樣的協議嗎?
中國在國際供應鏈中的地位,用舉足輕重來形容完全不過分。
之所以說特朗普的計劃大概率不會成功,主要是因為以下原因:
首先,什么樣的商品屬于轉運商品,這個判定標準尚未確定。有了標準后,美方海關雇員如何執行也是一個問題。
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除了中國這種全產業鏈國家以外,大部分國家的商品幾乎都含有他國商品的成分,區別只是在于高低罷了。
美方獲得了所有報關材料都是越南企業提供的,他們需要研究一種方法,讓他們能夠在企業提供的材料中找到其商品屬于轉運商品的證據。
目前相關的規定還沒有出來,即便規定被制定出來了,美國海關能夠執行到何種程度也是一個問題。
很多國家做不到完全和中國脫鉤。
以越南為例,它自己難道不想讓本國的商品完全國產,降低其對中國的依賴嗎?想肯定是想的,但是它根本做不到。
中國產品對東南亞國家來說具有技術優勢和成本優勢。以電子產品為例,東南亞生產的電子產品中的很多原件需要從中國進口。因為中國產的原件價格足夠低,能夠為越南企業留下足夠的利潤空間。
如果選擇其他國家,比如日韓乃至歐美的原件,他們的生產成本就會上漲,降低其產品在歐美市場的競爭力。這種情況存在于很多國家,他們根本無法完全和中國實現產業脫鉤。
與中國脫鉤意味著他們需要對現有的產業鏈進行大規模調整,整個過程可能需要花費十幾年的時間。
十幾年已經夠美國換兩任總統了,到時候一旦新總統上任美國政策再發生變化,他們之前花費的成本全部都會打水漂。
特朗普想要把中國擠出世界供應鏈的算盤打不響。越南以外的東南亞國家以及世界上的其他國家,也未必會吃他這一套。
美越貿易中有關轉運商品條款指向性過于明顯,說明中美博弈到了刺刀見紅的地步。白宮急于用一次成功的進攻向外界表明,美國現在仍然在贏。美越貿易協定就起到了這個作用。
中美對抗力度的提升,本質上是美國正在感到焦慮。這種焦慮既來源于錯綜復雜、難以解決的內部問題,也來源于外界向其施加的各種壓力。
美國的內部問題有很多,目前討論度比較高的有美債問題、政府支出問題等。這些問題核心其實就是兩個字:沒錢。
沒錢,政府就必須不斷借債才能維持運轉。沒錢,才需要馬斯克的政府效率部去裁員和削減開支。沒錢,特朗普政府就得想辦法去搞錢,收關稅就是搞錢的方式之一。
不過,大幅度提升對外關稅拿到的錢和政府的經費缺口相比,還有很大的距離。美國需要像過去一樣找到一個能夠讓他們迅速吃飽的“血包”。
比如被美國用貨幣政策收割了一輪又一輪的阿根廷,以及用自己的解體將美國送上霸主王座的蘇聯,現在輪到了正在崛起中的中國。
經過幾次美元潮汐,美方發現用傳統的金融手段無法達到收割中國的目的。這個國家開始感到恐慌,進而開始向歇斯底里的方向發展。
至于外部壓力就更不用多說。中國的崛起正在全方位擠壓美國的霸權空間。伊朗即便被炸了核設施也仍然在和美國搞對抗。
歐洲各國蠢蠢欲動,試圖擺脫美國的鉗制。就連日韓都不再像過去那樣對美國言聽計從。
站在特朗普的角度看,現在的美國簡直就是一個內憂外患,而他就是那個能夠拯救美國的天選之子。至少,他自己是這么宣傳。
為了讓支持者一直支持他,特朗普必須要一直勝利。對于贏的執念,以及美國當下的緊張狀況,促使特朗普在對華政策上不斷加碼。他不能退后,也不能求和,否則他的支持者就會反噬他。
面對這樣的美國,中方肯定是不會后退一步的。在這種情況下,兩個大國之間的矛盾摩擦肯定會越來越大,直到決出最后的勝利者。
對于整個中美博弈進程來說,美越貿易協定只是其中一部分。它的效果必然不如美方的最佳預期。
各國對美國市場的依賴,和其對中國商品的依賴,本質上是不相上下的。它們必須要謹慎決策,以便作出正確的選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