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沒結過婚,因為我把爸把婚都結完了。”
圖源網絡
“我跟爸爸一塊出門,他要是拉著我走著走著,莫名其妙地掉頭了,我就知道碰到前妻了;然而走著走著莫名其妙跟我說滾遠點,我就知道,碰到未來可妻了。”
“我懷疑我爸是一顆獼猴桃,什么時候買它都是生的,買完放在家里再一看,爛了。”
這些話,出自最近網上很火的脫口秀選手小帕。
雖然是段子,但也是她的真實經歷。有網友說,她是用最灑脫的語氣,講最地獄的笑話,把一個孩子在混亂原生家庭中成長的痛包裝成段子。
有人笑著笑著聽哭了,因為從她身上,看見了自己的影子。
1
原生家庭創傷
人生漫長的潮濕
“有的人要用一生,去治愈童年的陰影。”
“童年沒被好好愛過,一生都在縫補裂縫。”
關于原生家庭帶給孩子的創傷,這些話曾引發很多人的共鳴。
圖源網絡
人生所有的問題,似乎都能追溯到那個過去的家。而原生家庭,也確實會給人帶來一道深深的傷疤。
小帕曾說,父親像某種災害,永遠在一個無法被理解、無法被觀測的狀態,你不知道他會在哪個晚上喝多了鬧事,在家里罵人、打人、砸家具,也不知道哪一次你在家里老老實實坐著寫作業的時候,他會突然拿什么東西砸到你的腦袋上。以至于后來很久,她都會有一些應激反應。
我們必須承認一個事實——原生家庭帶給人的創傷,確實存在。
無論是理論還是研究調查,都佐證了這點。
圖源網絡
來自臨床心理學與家庭系統理論的研究指出,人出生之后,從原生家庭(Family of Origin)環境中獲得最早的價值觀、情緒模式與關系藍圖——這直接影響其成年后的情感、溝通和親密關系。
也就是說,父母在我們年幼時的言行,會深刻塑造我們看待世界、處理情緒、建立關系的方式。
美國臨床心理學家喬尼絲?韋布曾提出“童年情感忽視”概念,指出父母長期忽視孩子情感需求,會導致孩子認為自己感受不重要,可能會通過一些方式去尋求關注。
《發展與精神病理學》期刊中一項覆蓋 62 個社區家庭、為期 8 年的縱向研究(追蹤兒童從 2 歲至 10 歲)證實:父母頻繁沖突且從不解決,會破壞孩子的情感安全感,讓他們逐漸形成回避型人格——害怕親密、情緒封閉、社交退縮。
心理學家 Ronald Rohner 的“接納–拒絕理論”及多項研究都顯示,父母若過度控制、剝奪孩子的選擇權,可能會嚴重打壓其自我價值感。
圖源:Rohner Research Publications 2021
以上種種,都表明原生家庭創傷,并不是借口,并不是孩子“想太多”,更不是“矯情”。
不管心理學界把這一類經歷歸結為“情感忽視”,還是“依戀障礙”“自我邊界缺失”等,
它們真實存在,深刻且漫長,且會在成人階段表現為焦慮、低自尊、依賴與回避等癥狀,帶來長期的心理困擾。
脫口秀演員小帕的經歷,就是原生家庭創傷的極端縮影:
父親酗酒、家暴、頻繁更換伴侶,家庭氛圍長期處于不穩定狀態。小時候的她需要不斷適應“新來的媽媽”,甚至被迫目睹“媽媽們”爭斗的場面,早早學會察言觀色、壓抑情緒。這種環境讓她對情緒表達產生條件反射式的壓抑。
圖源網絡
這正是原生家庭留下的烙印:孩子往往會在混亂關系中承擔超出年齡的情緒角色,形成早熟而畸形的心理防御模式。
在小帕的表達里,我們能看見一個孩子如何在一個不穩定的家庭中拼盡全力地“活下去”,并在多年后仍要面對童年創傷的遺留物。
原生家庭的影響,不只是心理學里的術語,更是真實的情緒傷口。
我們承認它留下的痕跡,不過也可以開始思考:
原生家庭是影響,但真的會影響我們一生嗎?當我們不斷回望童年,是否也在錯過通往未來的方向?
2
原生家庭敘事
讓人得到寬慰也讓人原地打轉
在“原生家庭敘事”流行的今天,我們看到很多人在這些故事中找到了共鳴和理解,這很重要,也很正常。
不過,隨著話題熱度不斷攀升,有人也開始思考:
當我們把所有問題都歸因于原生家庭,真的有助于改變嗎?
尤其是當一些原本屬于成長過程中必經的摩擦和掙扎,也被放大成“父母毀掉了我一生”的證據,我們是不是有點讓“原生家庭”背了不屬于自己的鍋了?
NO.1
認清原生家庭的影響
但別讓它阻擋向前走
我們看到,“原生家庭文學”使得不少人一遇到挫折,第一反應就是回頭“找根源”。
焦慮、逃避、沒動力……全都指向了童年的“創傷”。
“我現在這樣,是因為小時候沒人教我怎么成為一個正常的大人。”
“我搞砸了關系,是因為從來沒人告訴我什么叫真正的愛。”
這種歸因,初看是自我理解的途徑,但當它被過度使用,容易變成逃避責任的擋箭牌。
心理咨詢師武志紅曾說過:“我們可以去歸因原生家庭對自己的影響,但不要輕易地去歸罪,對于命運要有份坦然。”
原生家庭的影響當然不能否認,但它絕不該成為我們拒絕成長的借口。
如果我們一邊喊著“我不自由”,一邊把鑰匙扔回童年,就只會被自己的過去,輕易地束縛了未來。
比如有一位女孩,在小鎮長大,曾經長期渴望擁有一個“正常”的家庭——希望父母彼此相愛,也愛她。
但現實是,她總是在“當自己父母的父母”,在家庭關系中被迫付出而不被理解。她曾經試著和父母一起生活一年,卻每天都在爭吵中度過。
圖源網絡
后來,她考下心理咨詢師證書、進修療愈課程,暗暗積蓄能量,最終在沒有通知任何人的情況下,帶著自己存下的錢買了張機票,飛往一座自己喜歡的城市生活。
她說,離開并非逃避,而是她真正開始獨立思考,面對內在傷口、重新自我修復的開始。
“歸罪”雖能暫時止痛,卻難以療愈。
很多人在“原生家庭有罪論”里找到了情緒出口,刷短視頻時感動落淚,覺得終于被理解和看見。
然而,這份短暫的松口氣,并不能改變現實,問題依舊停留在原地。
這樣“反復咀嚼自己的傷口”就像是一種癮,越咀嚼,越痛;越痛,越覺得自己“也只能這樣了”。
心理學家朱迪思·赫爾曼在其著作《創傷與復原》中提到:理解創傷的根源是治愈的第一步,但真正的療愈需要行動和改變。
有些痛,我們當然有資格傾訴,但更需要的是,訴說之后,是否有勇氣繼續前行。
NO.2
真正的修復
從不再被“受害者身份”限制開始
TED演講里有一期說到過:“不要一味責怪父母,他們影響了你,但不完全掌控你。”
沉迷于“原生家庭敘事”帶來的安慰,反復陷入自證不幸的循環,容易把自己釘死在受害者的標簽上,不愿成長。
這雖然暫時減輕了壓力,卻也剝奪了改變的可能。
就像《Psychology Today》中的一篇文章:“受害者的心態削弱了人類的潛力。”
一位網友分享過自己的經歷:她小時候因為“貪吃”被母親打得牙齒掉了,因為太窮連汽水都只能偷偷喝一口。
圖源網絡
但真正的改變,并不是只滿足那些“曾經被剝奪的需求”。
她開始覺察到:她的膽怯、暴躁、自卑,很多都來自小時候的傷。但她也逐漸意識到,那些苦并不等于“我只能這樣”。
于是她努力學習、工作,重新養育自己,慢慢找到生活的掌控感。她說,直到那個“黑洞”被一點點填滿,陽光才真的照進來。
真正的自我修復,是敢于走出去,開始建造新的自己;承認影響,但不逃避改變所需的選擇和努力。
3
原生家庭影響你
但你能決定走向哪里
原生家庭像一條無形的線,纏繞著成長的軌跡。
但影響歸影響,它不是命運的終點。也有人在裂縫中生長,重寫人生劇本。
這一部分,我們不只想和“受到原生家庭創傷”的孩子們聊,也想先和那些愿意打破舊模式的家長說幾句話。
很多父母也曾在壓抑、匱乏、沉默的環境中長大,你們未必有意去傷害,但一些被你們習以為常的方式——
打壓、冷戰、苛責、忽視等,會默默地刻在孩子心里,成為他們難以解開的結。
但關系不是靜止的,愛也不是單向的。
只要你們愿意停下來看看,這一切并不必須延續下去。
心理學家阿德勒說:“童年的經歷影響你的人生,但你如何回應,決定你的人格。”
哪怕只是說一句:“我以前不懂怎么當父母,但我愿意學。”這就是一種改變的開始。
你不必成為“理想父母”,只需要成為那個讓孩子不必用一生修復童年的人。
而對于孩子來說:或許我們都曾習慣在父母身上尋找自己不快樂的理由。
就像有一位女孩分享的,她并不是一開始就能理解父母的做法。她小時候也曾委屈、憤怒,覺得父母從沒教她如何去愛,也從沒給她真正的安全感。
但后來她慢慢意識到:父母那一代人,也是在缺乏愛與教育理念的環境中長大的。
他們不是不在乎,而是不知道該怎么表達。
她沒有等著父母“覺醒”,而是嘗試用更溫和的方式回應他們。
她后來不再硬碰硬,而是試著引導他們。
圖源網絡
她沒有去強求“完美的和解”,但愿意邁出一步,嘗試打破舊的溝通模式。這不是妥協,而是另一種‘自我修復’的開始。
走到人生的某個節點,我們就會意識到:人生的方向盤,終將由我們自己把握。
所以,關鍵問題不是“我們曾被如何對待”,而是——我們是否愿意,開始為自己做出改變?
像小帕,沒有照著“我爸毀了我”的劇本往下走,雖沒有等一句遲到的道歉,但她用幽默把痛講透,也用坦然和灑脫活出了自己的路。
從阿克蘇的土地中,奮力長出了帶著傷痕卻依然渴望綻放的花。
另一位女孩,也曾被困在“被忽視和壓抑”的家庭里。
她說,自己二十多年都活在“情緒垃圾桶”的角色中,從小被打壓、被誤解,甚至到了成年后仍在應激反應中處理人際關系。
朋友的一句開玩笑,都會讓她瞬間繃緊、心跳加快。她曾經以為自己永遠改不了,直到開始覺察自己的情緒來源、尋求心理幫助,在痛苦中緩慢調整回應方式。
圖源網絡
她說,自己還在路上,但已經不再愿意把所有的破碎都歸結于‘別人’,而是決定慢慢長成一個更穩定、更溫柔的大人。
很多像她們一樣經歷原生家庭創傷的人,都在證明一件事:我們可以成為“那個改變的人”。
我們不必再等一句遲來的“對不起”,而是可以對小時候的自己說一句:
“小時候的你真的很委屈,辛苦了。這一次,換我來抱抱你。”
相信從這一刻開始,我們就是自己的“安全基地”。
而每一個人,某種程度上,都在努力地從“過去的我”中走出來。
原生家庭,可以是面對創傷的解釋,但不要成為放棄生活的借口;可以成為過去人生的背景,但不該成為未來人生的劇本。
不管你從哪里來,更重要的,是你準備往哪里去。
原生家庭問題,不能否認,但更不能用來“固化人生”。
就像那句話說的:“比童年更重要的,是你準備怎么走出童年。”
有人原諒了父母,也有人選擇不再聯系,但他們都不再讓自己被困住。
而且有意思的是,很多“走出來”的人,也成為了更好的父母。
所以,回到我們最初的問題——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會持續一生嗎?
答案就在這里:
如果你不改變,它可能真的會,但如果你愿意動起來、試試看,那么你的人生,不需要被任何人定義。
所以,不論你現在是孩子、父母,還是兩者皆是,我們都想和你說——
你完全可以在“我要用一生治愈童年”的痛里,寫下下一句:“但我也在積極建設屬于自己的未來。”
而當你選擇慢慢脫離那個舊系統,一步步建立屬于你的人生:
你就可以成為那個,“從不幸中走出來的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