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長達幾十年的革命生涯中,我軍出現了很多赫赫有名的將領,最讓人津津樂道的,無疑是“三楊”和“三陳”了。
但不同于“三陳”中陳賡的一騎絕塵,“三楊”倒是不分伯仲。然而到了1980年,楊得志力壓其余“二楊”,成為了總長。
楊得志究竟是何時超越其他人的呢?
1980年楊得志成為總長,在此之前中央一直都在考慮讓楊勇擔任總長,因為楊勇已經代理了一段時間總長的工作了。
但最終,中央還是另選了楊得志,楊勇再次退到副總長的位置上。要知道,楊得志之前可沒在總參工作過,楊勇和楊成武都比他經驗高。
但最終成為總長的人,卻成為了毫無經驗的楊得志。其實他能當上總長,和他的個人能力息息相關。
作為“三楊”中年紀最大的那個,他是其他二人口中的“老楊哥”。他戰功赫赫,為人正直,不僅能團結同志,還能聯系群眾。
最關鍵的一點,他的領導作風民主。
楊得志指揮能力突出,這一點自然毋庸置疑。紅軍時期擔任紅一團團長,那是開路先鋒中的開路先鋒,絕對的尖刀部隊。
可以說長征的道路,就是他們打出來的??谷諔馉幍臅r候,三楊同在115師,開始了他們在軍事上的第一次密切合作——平型關伏擊戰。
楊得志能成為“三楊”中的領頭羊,其實在這時候就能看出來一點了。當時楊成武是獨立團的團長,楊勇只是副團長,上面還有個李天佑。
只有楊得志是685團團長,正規軍正規編制的正職團長。后來徐海東生病退入后方,楊得志被提拔為代理旅長。
他可是最年輕的代理旅長,一下子超過了其他的團長們。能和他相比的,也就是同為代理旅長的張宗遜了,但張宗遜年紀比他大。
后來115師分兵,他帶領部隊轉戰河南河北,成立了八路軍第二縱隊。原本二縱的司令是左權,但左權在彭總身邊走不開,楊得志再次代理司令。
解放戰爭開始之后,楊得志原本是要去支援東北的。他當時帶領的部隊是晉冀魯豫一縱,這是一支戰斗力強大的部隊,實力僅次于陳賡的四縱。
但當他走到晉察冀的時候,得知暫時不需要自己北上了。這時候劉帥就讓他趕緊回去,晉冀魯豫那地方缺人。
但在晉察冀這邊,聶帥卻不肯放他離開,說自己這邊也缺人。
聶帥成立晉察冀不容易,晉察冀能打的猛將也確實不多,他就這樣被留在了晉察冀。后來晉察冀野戰軍成立,他成了司令員,一上任就連戰連捷。
野戰軍司令員啊,雖然沒有四大野戰軍那樣大的規模,但也已經很讓人驚訝了。
雖然后來晉察冀野戰軍的編制取消,楊成武也成了兵團司令,但在毛主席的電報中,還是以楊得志為首,這就證明了他的實力。
而作為“三楊”中的老大哥,楊得志也讓人對他心悅誠服。
和楊得志、楊成武不太一樣,楊勇在“三楊”中的名氣并不算大,甚至略低于其他“二楊”。
其實之所以會這樣,和楊勇的性格有很大的關系。楊勇為人穩重剛直,但他同樣也極為善戰。很多時候,他都不是沖鋒的選擇,而是被用來查漏補缺。
他和楊得志不一樣,在抗日期間,他并沒有自己出去開辟根據地,而是一直跟著主力部隊。他在羅帥麾下一路征戰,從山西一路打到了河北,后來又進入了山東。
論起戰功,他不比其他“二楊”低。后來他在魯西開辟根據地,楊得志被困,還是他帶兵救援。
1940年,魯西根據地并入晉冀魯豫軍區,他就此成為劉鄧大軍麾下的一員猛將。說實話,劉鄧大軍麾下不缺猛將,陳賡在眾將中一騎絕塵,地位更是無人能撼動。
所以當聶帥非要留下楊得志的時候,劉帥也沒有過多阻攔。楊勇歸入劉鄧麾下后,劉帥對他的培養也是很精心的。
但出于個人風格不同,劉帥并不是那種只會培養專攻作戰將領的人,他更善于根據個人風格塑造將領。所以縱觀二野,麾下將領個個都是不同的風格。
有陳賡的靈活多變、陳再道的兇悍老辣,也有陳錫聯的嚴謹、王近山的悍勇……這些人的風格,基本上都是自身特質。
楊勇的自身特質是什么?那就是穩重扎實。雖然他也非常善戰,但他打仗穩重,軍事理論扎實。劉帥就按照這一點塑造他,所以他在二野其實打得很兇,但都沒有擔當絕對主力。
當然,這絕對不能磨滅他的戰功??梢哉f很多時候,全靠他改變戰場局勢。
穩重有穩重的好處,但也有穩重的壞處。比如說新中國成立之后,韓先楚、楊得志等戰將都被派到了各大軍區,那都是邊疆要地。
但楊勇從朝鮮戰場回來之后,毛主席從來沒有考慮讓他去這些軍區,最后將他安排到了北京軍區。保衛首都,最需要他這份穩重。
“三楊”中楊得志年紀最大,楊成武年紀最小,但他的能耐可是不小。楊成武被稱為白袍小將,但實際上他是個軍政雙全的人物。
在土地革命時期,他曾長期擔任政委的職位。真正讓他大放光彩的時候,應該就是抗日戰爭的時候了。
平型關伏擊戰初次亮劍,就打出來了不俗的戰績,被聶帥一眼看中。后來聶帥帶3000人馬前往五臺山區,開辟晉察冀根據地。
他跟著聶帥一起去了晉察冀,輔佐聶帥在艱難的條件下壯大晉察冀,并將晉察冀軍區發展到有三十萬人馬。
1939年的時候,他在黃土嶺指揮部隊和日軍作戰,炮兵一炮擊斃了日軍中將阿部規秀。要知道,國民黨在昆侖關戰役艱苦作戰,也才擊斃了日軍中將中村正雄。
雖然黃土嶺戰斗的規模完全比不上昆侖關戰役,但此戰對華北抗戰有著特殊的意義。
在楊成武的帶領下,晉察冀第一軍分區以極快的姿勢發展壯大,成為了晉察冀的根本。
但前面說到,楊成武是個軍政兼修的將領。但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專精軍事的人會不斷磨練自己的軍事技能,專精政工的人也會不斷提高自己的政工水平。
軍政兼修說起來好聽,但這意味著他要分散部分精力,要每個領域都涉及。這也導致他每個領域都達不到專精,無法達到每個領域的最高水平。
所以在抗日戰爭中表現還不錯的楊成武,在解放戰爭的時候有過好幾次掉隊的現象。
尤其是新保安戰役的時候,他錯誤判斷局勢,將主要兵力都布置在張家口,差點放跑35軍。要不是鄭維山及時補救,可能35軍真的就要跑了。
為此毛主席還專門發電報批評了他們,用詞非常嚴肅。也就是這一戰,讓他后來被楊得志超越。
其實仔細觀察“三楊”的軍事歷程,楊得志其實一直都比其他“二楊”要領先一點。這一點慢慢積累,最終讓楊得志超越了他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