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鏈接看前篇:
(一)
1945年冬打綏遠戰役,冀中楊成武縱隊參戰,剛剛從冀中地方部隊升級起來,都不知道野戰是怎么回事,一拉出去就露了怯。
部隊集結出發,連統一的軍裝都沒有,許多士兵穿著便衣,頭上扎著一條毛巾作為標識。這樣的部隊到綏遠跨區遠距離作戰,丟人現眼不說,會不會奔襲的過程跑散架了都難說?
聶總是見過大世面的,知道其中的輕重,趕緊調撥一批制式軍衣,叫冀中縱隊換上。其他的一邊集結一邊改,逐步補充配發輕重機槍、迫擊炮等,還以營連為單位統一槍支武器型號,盡量避免萬國造槍械和梭子、排槍、大刀那種落后的混編。
三、從老大成老三
當然,我們也要承認楊成武的本事。
綏遠戰役起初打遭遇戰,傅作義部隊和楊成武縱隊以快打快,拼靈活機動,那自然拼不過,冀中縱隊當年都是從日軍的封鎖溝里跑慣了的,最擅長的就是這個。加上楊成武經歷過早年反圍剿和長征,對高強度快節奏戰斗有心理準備,指揮得比較在線,初戰還告捷了。
傅作義部隊對聶部8旅的印象,似乎就是從這時開始有的,后來鄭維山當3縱司令更將其發揚光大。其實若論真實水平,此時的8旅并非最強。
問題出在包圍歸綏城。當傅作義部逐漸收縮到他的大本營,守城名將含金量挺高,抵抗的非常堅決,堅守守住了,也有辦法。晉察冀部隊和晉綏部隊四面圍定,就是打不進去。
這一腳踢到鋼板上,冀中縱隊的成色就暴露出來了,沒把敵人踢疼,自己骨折了。聶總與賀老總指揮上也犯了分兵的失誤,歸綏和包頭兩城都百般進攻無法破城,被迫撤兵。
1946年9月大同集寧戰役,楊成武向聶帥請求3縱仍要參加作戰,以鍛煉部隊。
傅作義部隊經過綏包戰役信心大增,在大同城被包圍時敢于出兵增援,且敢和共軍野戰,阻援部隊失利了。楊成武指揮進攻大同,因為傅部逼近不得不撤退。楊成武回憶這段歷史時,痛心地回憶過一個片段,7旅19團攻打大同外圍據點時,團指揮所集體觸雷大部犧牲,團部只剩兩人。
3縱撤回后繼續參加張家口保衛戰,又失利,部隊信心低落到極點。
失利有外部因素也有內部因素,內因是主要的,主要是晉察冀部隊指揮體制仍帶有濃厚的舊式軍區制,野戰縱隊門戶意識強,不善于機動作戰。
此后就是朱老總下場指導。晉察冀重建野戰軍指揮機構,各級軍政指揮員進行了集中調整。
楊得志從2縱司令員提升為野戰軍司令員,遺缺由原4縱司令員陳正湘接任。楊成武由3縱司令員出任第二政委,遺缺由鄭維山接任。4縱司令員由曾思玉升任。
這一任命,比從一分區調到冀中更尷尬,直接脫離主要指揮員崗位了。
聶總雖有心保護自己的愛將,但形勢變了,戰爭勝利是第一需要,誰能解決這個大問題誰才能真正當首將。
尤其是鄭維山到3縱之后,打得非常好,部隊也帶得哇哇叫,直接把楊成武在時的面貌改了,當然我們也要承認,楊成武從陳正湘手里連蒙帶忽悠把老兵很多、很成熟的9旅挖過來,對戰斗提升作用也非常大。
但面子上總是不太好看,易將則連勝,楊得志、鄭維山聯手把連敗的頹勢止住了,天底下最不好奪的就是軍功啊!比如,某戰役到底是誰指揮的,一將為什么在電影里得了個奇奇怪怪的名字。但多年之后,群眾雪亮的眼睛自動把功勞換回該得的人頭上。
當年白袍小將在晉察冀叱咤風云風頭無兩,聶楊二位將帥相得,日子雖然過得苦一些,甚至易縣大本營都被鬼子偷了家,但始終不影響白袍第一之地位,聶帥對之始終信任不衰。套用現在流行的話講,情緒價值拉滿了,喝風吃土無所謂,咱只圖一個心情好。
如今光環褪去,一則老楊哥實在穩,360度無死角,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也。二則傅作義實在是一位怪才,把有些將領的成色試了出來。
到1948年5月,晉冀魯豫軍區與晉察冀軍區合并,徐向前率3個縱隊的強大兵力,編成一個兵團。徐帥的地位,決定了編組野戰兵團必須排在第一。
1948年8月,聶帥終于趁著野戰兵力逐步擴大的大好契機,把北岳軍區1縱升級為主力縱隊,把陳正湘2縱、1947年12月組建的6縱,合并編成第三兵團。著實是苦心孤詣、時刻不忘,終于把10年前北上時的白袍愛將,再次扶到軍事主官位置上。
只是轉了一圈,從當年名實相副的第一愛將,成了第三。
多少有點無奈,不過也只能這樣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