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日來,永定區古竹鄉寨下水庫清淤現場機械轟鳴,工人們正搶抓晴好天氣鋪設引水渠預制管。這個承載著3.46萬群眾期盼的飲用水水源地治理工程,在經歷五年停滯后終于重啟——而這場“起死回生”的背后,是永定區直面“征地難、騰庫難、協調難”三大關卡,以創新機制破局的生命工程突圍戰。
工程重啟的首道門檻,是橫亙在項目紅線內的41塊土地。面對部分群眾對征遷政策的疑慮,古竹鄉創新構建“專班+雙線”攻堅體系:由鄉黨委書記掛帥的工作組,既當“政策講解員”又做“民意傾聽者”,80余次入戶宣講將惠民政策掰開揉碎;20余次現場分戶測量精準推進,僅用2個月便完成確權發放,全程零信訪、零投訴。隘背村村民江大叔指著施工現場感慨:“以前用水全看天,現在看到工程動起來了,我們明年就能用上更干凈的水!”
比土地征遷更棘手的,是水庫中漂浮了五年的31個網箱和15萬斤活魚。為破解養殖戶“魚苗何去何從”的顧慮,古竹鄉在區人民法院指導下建立“政府主導、司法協同、多方參與”聯動機制:工作人員既以政策法規為依據闡釋水源保護重要性,又設身處地協調解決魚苗轉移、網箱拆除等實際困難。經過30余次現場協商,養殖戶從抵觸轉向配合,主動加快捕撈進度。如今,庫面已全面清理1艘漁船、31個網箱,騰庫工作預計7月下旬完成放水。
“這項工程就像給水源地‘動手術’,既要根治病灶又要確保群眾利益。”永定區古竹鄉鄉長盧榮富指著施工圖介紹,工程將鋪設2.3公里預制管,建設兩級擋墻棄土場,采用生態護坡技術防止水土流失。作為2024年中央預算內投資4029萬元的重點流域治理項目組成部分,該工程將與下黃、白土等水庫治理形成聯動效應,構建起全域飲用水安全網。
從“喝上水”到“喝好水”,清冽的寨下水庫水正通過縱橫交錯的管網,流向千家萬戶的灶臺與心間。這場破解“三難”的突圍戰,不僅為3.46萬群眾筑牢了飲用水安全屏障,更探索出一條民生工程攻堅的“永定路徑”。
(熊川∣編輯:中國日報社福建記者站 胡美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