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網記者劉軼琳7月8日報道:國內首個聚焦彌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DLBCL)患者的專項公益活動“人生A/B面”日前在上海、北京、廣州三地同時舉行,項目旨在構建全新的醫患互動平臺,提高DLBCL患者對于疾病規范化診療的認知,呼吁社會關注淋巴瘤治療藥物的可及性與可支付性,增強患者與疾病斗爭的信心和勇氣。
張薇 李文瑜 許彭鵬 郭漢國醫生參演人生AB面三幕劇
淋巴瘤是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目前在中國的發病率約為6.68/10萬,每年約有10萬名新發淋巴瘤患者。數據表明,中國整體淋巴瘤5年生存率僅為38.4%,與“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提出的2030年總體癌癥患者5年生存率達到46.6%的目標仍有差距。
據悉,本次由“淋巴瘤之家”主辦,羅氏制藥中國公益支持。活動中,醫患攜手以真實故事為藍本,共同編創并演繹了三幕人生劇。該劇展現了醫生團隊的堅守執著、患者選擇的勇氣與信任,舞臺上模擬電波FM086 電臺搭建起的 “無限” 生命橋梁,這些選擇重寫生命可能,在絕望中鍛造出堅韌治愈之光。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副院長趙維蒞教授指出:“我們一同見證了淋巴瘤治療方案的不斷更迭,尤其是創新ADC療法的到來,突破了20余年來DLBCL標準一線治療方案的‘天花板’,對于DLBCL患者而言,治療就是‘與時間賽跑’,我們要爭取在早期患者身體情況較好的時候,抓住一線治療‘黃金窗口’,助力患者獲得早期、深度的緩解,降低疾病進展風險,并降低后續治療費用。”
淋巴瘤治療藥物的可及性與可支付性討論
創新藥無疑為患者帶來新希望,不過,其可及性和可支付性是患者的核心關切,尤其是治療結束后的復發風險與潛在醫療負擔。根據《2022中國彌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患者生存狀況白皮書》調研結果,DLBCL患者的醫療自費支出占家庭收入均值的157%,遠超于國際公認的災難性家庭支出標準(40%),其中DLBCL患者平均年醫療支出在31.8萬元,復發患者的醫療支出平均則在43.6萬元。
淋巴瘤之家創始人顧洪飛表示:“作為一名曾經的淋巴瘤患者,我深知治療帶來的經濟負擔對患者的影響。目前很多用于二線治療的創新療法尚未被醫保覆蓋,這使得許多患者在治療選擇上面臨很大的經濟壓力。希望一些在二線獲批、創新程度高、臨床價值又的巨大的治療藥物盡快進入國家醫保目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