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中東部高溫范圍收斂,但悶熱持續。江南多地夜間最低氣溫較高,武漢未來四五天高溫,最低氣溫26℃以上。中央氣象臺繼續發布高溫黃色預警,華北南部、黃淮、江淮等地有35℃以上高溫,局地可達40℃以上。
7月9日至12日:黃淮、江淮、江漢、江南等地有大范圍持續性高溫,部分地區37~39℃,局地超40℃。8日白天,江南東部、江淮等地高溫有所減弱。10日前后,華北、東北等地高溫悶熱加強。
熱熱熱
廣東的“雞腿”被烤成紫紅色
“避暑經濟”是一個重要的熱點專題,它融合了自然地理(氣候、地形)、人文地理(人口、產業、交通、城市)和區域可持續發展等多個知識點。
一、 核心概念
1.定義:指依托涼爽宜人的夏季氣候資源,吸引高溫地區人群前來避暑度假、休閑康養、會議辦公等,從而帶動當地旅游業及相關產業(餐飲、住宿、交通、零售、文化娛樂、房地產等)發展的經濟活動。
2.核心驅動力:區域間顯著的夏季氣溫差異(熱力差異),通常由緯度、海拔、地形、洋流、植被覆蓋等因素造成。
3.本質:是氣候資源產業化的一種重要形式,屬于綠色經濟、體驗經濟范疇。
二、 主要區位條件(分析角度)
1. 優越的夏季氣候資源(基礎與核心)
(1)氣溫涼爽:夏季平均氣溫顯著低于周邊炎熱地區(通常要求7-8月平均氣溫在18-25℃左右,極端高溫少)。
(2)舒適度高:濕度適中(不太潮濕也不太干燥),日照充足但不過于強烈,風速適宜(有微風最佳)。
(3)空氣質量好:污染少,負氧離子含量高(尤其在森林、湖泊、山區)。
(4)持續時間:涼爽天氣持續時間較長(至少1-2個月以上)。
2. 適宜的地形地貌(支撐條件)
(1)中高海拔山地/高原:氣溫隨海拔升高而降低(垂直遞減率約0.6°C/100米),是避暑勝地的主要分布區(如廬山、莫干山、六盤水、昆明)。
(2)濱湖/濱海地區:水體對氣溫有調節作用(熱容量大,升溫慢),湖/海風帶來清涼(如北戴河、青島)。
(3)高緯度地區:因太陽高度角較低,接受的太陽輻射較少(如東北部分地區、北歐)。
(4)森林覆蓋區:森林具有遮陰、蒸騰降溫、凈化空氣的作用(如森林公園、林區城市)。
3. 良好的生態環境(吸引力保障)
(1)山清水秀,植被茂盛,景觀優美。
(2)污染少(水體、大氣、土壤)。
(3)生物多樣性豐富,生態環境質量優良。這是“避暑”體驗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健康養生的重要基礎。
4. 可達性與基礎設施(發展保障)
(1)交通便利:擁有便捷的對外交通網絡(高速公路、高鐵、機場),方便客源地人群快速抵達(尤其針對大城市客源)。
(2)接待設施完善:充足的、多樣化的住宿設施(酒店、民宿、度假村)、餐飲場所、購物中心、醫療設施等。
(3)通信與網絡:良好的通訊和互聯網覆蓋,滿足現代游客和“數字游民”的需求。
(4)市政基礎設施:可靠的水、電、氣供應,污水處理,垃圾處理等。
5. 旅游資源與活動配套(吸引力延伸)
(1)豐富的自然景觀(山川、湖泊、瀑布、森林、草原)和人文景觀(古鎮、古村、文化遺產)。
(2)多樣化的休閑娛樂活動(徒步、騎行、漂流、露營、觀星、農事體驗、文化演藝、節慶活動等)。
(3)特色餐飲和土特產。
6. 市場腹地與需求(動力來源)
(1)鄰近或面向人口密集、經濟發達、夏季酷熱難耐的大城市群(如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川渝、華中地區等)。
(2)目標人群消費能力強,對高品質避暑休閑和健康養生需求旺盛。
7. 政策支持與管理(引導與規范)
(1)地方政府將避暑經濟作為重點產業進行規劃、扶持和宣傳。
(2)制定相關行業標準和規范,保障服務質量。
(3)加強生態環境保護監管,確保可持續發展。
三、 主要產業形態
1. 核心產業
旅游業:觀光旅游、休閑度假、康養旅游、研學旅游、會議會展旅游等。
2. 直接關聯產業
(1)住宿業:星級酒店、經濟型酒店、精品民宿、度假村、露營地等。
(2)餐飲業:特色餐廳、農家樂、咖啡館、酒吧等。
(3)交通運輸業:客運(航空、鐵路、公路)、市內交通(公交、出租車、租賃車)。
(4)零售業:旅游紀念品、特色農產品、日用品商店。
(5)文化娛樂業:景區、劇院、KTV、游樂場、運動場館等。
3. 延伸產業
(1)康養產業:結合氣候和生態優勢發展養老、療養、健康管理。
(2)會展產業:夏季舉辦各類會議、展覽、培訓。
(3)房地產業:避暑地產(度假公寓、別墅)、養老地產。
(4)特色農業:為旅游業提供食材和體驗項目(采摘、觀光農業)。
(5)創意產業/數字經濟:** 吸引遠程辦公人群(數字游民)和創意工作者短期居住工作。
四、 對區域發展的影響(利弊分析)
1. 積極影響
(1)促進經濟增長:直接帶動旅游收入和消費,增加地方財政收入。
(2)優化產業結構:推動第三產業(服務業)發展,降低對傳統工業或農業的依賴。
(3)增加就業機會:創造大量直接(導游、服務員、司機等)和間接(農產品供應、建筑、物流等)就業崗位。
(4)改善基礎設施:推動交通、通訊、市政等基礎設施的建設和升級。
(5)提升區域知名度:塑造“清涼之都”、“避暑勝地”等城市/區域品牌形象。
(6)促進城鄉交流與鄉村振興:城市居民流向鄉村避暑,帶動鄉村消費和產業發展(尤其民宿、農家樂)。
(7)推動生態保護意識:良好的生態環境是避暑經濟的核心資本,促使地方政府和居民更加重視環境保護。
2. 消極影響(挑戰與問題)
(1)季節性波動明顯:經濟活動高度集中于夏季(旺季),其他季節(淡季)資源閑置、人員失業問題突出(“半年經濟”)。
(2)環境壓力增大
①生態破壞:過度開發可能導致植被破壞、水土流失、生物多樣性減少。
②環境污染:游客激增帶來生活垃圾、污水排放量劇增,處理不當會造成水體和土壤污染;交通擁堵導致尾氣排放增加。
③資源壓力:用水量、用電量激增,可能超過當地承載力。
(3)接待能力不足:旺季可能出現住宿緊張、交通擁堵、景區擁擠、服務質量下降等問題。
(4)物價上漲與生活成本增加:可能推高當地居民的日常生活成本(如房租、部分食品)。
(5)文化沖擊與社會管理壓力:大量外來人口涌入可能對當地傳統文化、社會秩序帶來挑戰。
(6)同質化競爭:部分避暑地缺乏特色,盲目模仿,導致吸引力下降。
五、 可持續發展的對策建議(答題要點)
1. 科學規劃與有序開發
(1)評估資源環境承載力,劃定生態保護紅線。
(2)制定高標準的避暑旅游發展規劃,避免盲目擴張和低水平重復建設。
2. 完善基礎設施與提升服務水平
(1)加強交通(尤其是旺季的疏導)、水電、通訊、環保(垃圾污水處理)等基礎設施建設。
(2)提升從業人員素質,規范服務標準,提高游客滿意度。
3. 豐富產品體系與延長產業鏈
(1)突破季節性限制:發展四季皆宜的旅游產品(如冬季冰雪旅游、溫泉康養、春季賞花、秋季觀葉)、會議會展、研學旅行、健康養老、文化創意等,打造“全季旅游”。
(2)突出地方特色:深度挖掘當地自然和文化資源,打造獨特IP和體驗項目(如特色民宿、非遺體驗、山地運動)。
4. 加強生態環境保護與治理
(1)嚴格執行環保法規,加強污染治理和生態修復。
(2)推廣綠色交通、節能建筑、垃圾分類等低碳環保措施。
(3)控制游客容量,實施預約制,倡導綠色出行和文明旅游。
5. 創新營銷與區域合作
(1)精準定位客源市場,利用新媒體加強“避暑”品牌宣傳。
(2)與周邊地區合作,打造避暑旅游線路或聯盟,實現資源共享、客源互送。
6. 強化政策引導與社區參與
(1)政府提供政策扶持(財稅、金融),規范市場秩序。
(2)鼓勵當地社區和居民參與產業發展并從中受益,增強主人翁意識和保護動力。
(3)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
六、 典型案例(需結合具體區域分析)
1.山地型:貴州六盤水(“中國涼都”)、江西廬山、浙江莫干山、河北承德避暑山莊及周邊、湖北恩施、云南昆明(部分依靠海拔)。
2.濱水型:河北北戴河、山東青島、遼寧大連、浙江千島湖。
3.高原型:青海西寧、云南麗江/大理(部分因素)、西藏部分地區。
4.森林型:黑龍江伊春(“林都”)、吉林長白山地區。
5.高緯度型:黑龍江哈爾濱(夏季涼爽)、內蒙古呼倫貝爾。
七、高考答題關鍵點
1.緊扣“氣候資源”核心:分析避暑條件時,首要突出涼爽氣候的形成原因(緯度、地形/海拔、海陸位置等)。
2.綜合思維:必須將自然條件(氣候、地形、生態)與人文條件(交通、設施、市場、政策)結合起來分析。
3.區域對比:常涉及避暑地與主要客源地(如“火爐”城市)之間的對比(氣候差異、經濟聯系)。
4.可持續發展視角:分析影響和對策時,務必強調環境保護、克服季節性瓶頸和協調發展的重要性。
5.案例支撐:在論述中適當引用典型避暑地的實例,使答案更具體、更有說服力。
6.邏輯清晰,術語準確:使用地理專業術語(如垂直氣候帶、熱島效應、承載力、產業結構升級等),條理清晰地組織答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