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泰山腳下的岱廟院內,一棵有著300多年樹齡的古銀杏樹枝葉繁茂,它寬大的樹冠在盛夏時節為游客們帶來清涼的庇蔭。然而鮮有人知,這棵20米高的古樹在十多年前曾做過一次“大手術”。
細心的游客可以觀察到,銀杏樹干基部連接著十幾條小樹根,它們與古樹主干融合,為年邁的古樹源源不斷地輸送營養。這些小樹根是泰山景區技術人員在克服了眾多現實困難,嫁接在古樹上的,成功延續了古樹的生命。
這棵古銀杏的重煥生機僅僅是泰山古樹保護的一角。1987年,泰山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列為世界文化、自然雙重遺產。景區內現存古樹18195株,涵蓋39個樹種,其中,23株珍稀古樹被列入世界遺產要素,成為中國生態與文化傳承的“活化石”。
古樹的背后,是一代代人的守護和奉獻。幾十年來,泰山景區的工作人員不斷努力,確保每一株古樹都能獲得細致呵護,在歲月中延續生命。近年來泰山建立了一整套科學化的古樹管理體系,即“三通七防”。“三通”,是確保古樹名木上部通光、中部通風、土壤通氣;“七防”,即防土壤污染、防土壤板結、防傷根、防灼傷、防樹體傾斜、防風折雪壓、防病蟲害。這些措施的實施獲得了顯著成效,使泰山成為全球古樹名木保護的范本。
泰山景區管理委員會遺產保護部部長申衛星說:“這套體系的目的就是改善古樹名木的光、熱、水、氣、土條件,優化它們的生長環境,讓古樹活得更久、更健康。”
古樹新生
“人老先老腿,樹衰先衰根”,泰山林業保護專家馬生平說。他于1985年畢業于山東農業大學果樹栽培專業,此后便來到泰山管委會工作。
2012年夏秋之交,泰山景區工作人員發現岱廟內的這棵古銀杏葉色發灰泛黃,明顯不同于此時應有的樹葉顏色。經過一系列調查研究,馬生平團隊判斷是根系出了問題。
次年4月,山東農業大學郭善基教授和張泰巖技師等人在古銀杏周圍種下21株4年生的銀杏苗,采用精準的“靠接”嫁接技術,將這些幼苗根系連接至古樹主干,仿佛為古樹做了一次外科手術。
“這些樹苗可以看作我們為古樹安裝的生命支持系統。”馬生平說。小樹苗們成為了古樹的新根系,以旺盛的生命力為其“老祖宗”輸送養分。就在當年9月份,新生葉子已然替代了之前枯萎的枝葉。
如今,這項技術也成功搶救了另外兩棵有衰退跡象的古銀杏。“起初,沒人敢在世界自然遺產上嘗試這樣的操作,”馬生平說,“但當看到它們重新恢復生機時,一切的冒險都是值得的。”
引洪護松
位于中天門五松亭前的“五大夫松”是國家二級古樹,已經有300年的樹齡。兩株松樹虬枝拳曲,蒼勁古拙,被譽為“秦松挺秀”,為泰安古八景之一,游人至此,無不駐足凝望,感嘆歲月滄桑。
《史記》記載,公元前219年,秦始皇登泰山時遭遇急風暴雨,躲到大樹下避雨。因感念此樹護駕有功,秦始皇便賜予它“五大夫”的封號。明朝萬歷九年(1581年),文學家于慎行在《登泰山記》中記載:“松有五,雷雨壞其三。”《泰安縣志》記載:所剩兩株又于萬歷二十三年(1602年)被山洪沖走。清朝雍正八年(1730年),欽差丁皂保奉詔重修泰山時,又補植了五株松樹,其中兩株幸存至今,便是如今人們可以在五松亭前看到的兩株“五大夫松”。
由于“五大夫松”所在地長期處在山洪必經之路上,山間每逢暴雨,地面流水沖刷嚴重,對古樹的破壞極大。“為了保護這棵五大夫松,我們把山坡的水給調走了。”泰山林場場長鞏恩奎說。2024年8月,古樹保護人們克服了中天門地形地勢上的困難,在山間增加導流渠和管道,發生山洪時將絕大部分洪水改道,繞過松樹區域,使古松不再受洪水威脅。
“這樣就既保護了古樹也保護了游客。”鞏恩奎說。
楸柏薪傳
正值酷暑,在泰山彩石溪育苗基地,身著迷彩服的曹桂萍正在除草。她精心呵護的是泰山珍稀物種——泰山花楸的幼苗。
泰山花楸生長在泰山主峰西北側的巖石峭壁中,海拔1120米,是泰山獨有的物種。這株植物是1984年由山東師范大學李法曾教授在調研泰山的植被物種時所發現。至1986年,泰山花楸正式被命名。
“這幾年母樹長勢已經偏弱,加上地處懸崖難以繁殖。如果我們再不進行人工干預,這個物種很有可能面臨滅絕。”曹桂萍說。為了延續泰山花楸物種的生存,泰山護林人與自然爭分奪秒,近年來,經過郭慧玲等同志的努力,突破自然繁育的難題,探索出一條人工采種培育的路子,擴大泰山花楸的生長環境。
為此,每年11月,曹桂萍和她的同事們攀上后山斜坡采種。“種子的成熟期非常短,時間掌握不準,種子質量就會受影響。”由于懸崖絕壁上沒有道路,團隊常常需要用繩索將人員放下,才能靠近母樹。整整一天,他們才能完成種子采集任務。
“2022年采集的種子表現很好,幼苗成活率至少達到65%。”她補充道,去年的種子質量遠不及2022年。
考慮到育苗基地位于海拔200多米,遠低于原生地,育苗團隊必須對光照、溫度、水分等條件長期精控,才能確保幼苗順利生長。同時全年的除草、防動物踩踏等日常工作也不能有絲毫怠慢。
記者在基地看到,幾十株幼苗們已然有半米高,郁郁蔥蔥,長勢極佳。
“等它們長到五歲、一米高左右,我們將嘗試把它們移植回野外,擴大野生種群。”曹桂萍說,“希望有一天,這些‘孩子’能回到母親身邊。”
距離泰山花楸幼苗不遠處是一排排由千年古樹種子育成的幼苗。這也是泰山景區建設古樹名木種質資源庫,實施古樹名木育苗工程的一部分。目前,泰山已采集漢柏、唐槐等100余株古樹名木種子,并選擇了其中30株優勢木開展后備資源培育。而這其中,有16株是被列入世界遺產要素的珍稀古樹。
岱廟庭院中,高大的漢柏已經有了幼苗相伴。相傳,這幾株柏樹是漢武帝植于泰山,至今已有2100年的樹齡,因此得名“漢柏”。最具代表性的是一棵被稱為“漢柏連理”的古樹,它有兩個樹干,共同源自一個樹根。這棵古柏經歷了雷擊、灼燒等災害,依然屹立不倒。清代乾隆皇帝曾為其題詩作畫,贊嘆其堅韌不屈的生命力。
如今,這棵漢柏樹下已有多顆幼苗環繞生長。“我們在秋天采集它的種子,育出幼苗后再帶回來栽種。”泰山景區管委會工作人員李秀芬指著一株剛被種下不久的幼苗說。
2023年,泰山景區向陜西茂陵博物館贈送了8株漢柏幼苗。茂陵是漢武帝陵墓所在地,將漢柏幼苗贈送茂陵有“尋根問祖”之意。 “讓2100年前漢武帝親手栽下的柏樹后代繼續守護他的陵寢,是一次跨越千年的生命回歸。”李秀芬說。
為凝聚全社會保護古樹名木的合力,泰山景區管委會創新推出數字化平臺,暢通公眾參與渠道。民眾可以通過“云認養”方式,與千年古樹建立起深厚的情感聯結,參與到守護這份珍貴綠色遺產的事業中來。
“日復一日,我們精心呵護著這些古樹。”李秀芬說,“但在付出心血的同時,我們的收獲更多。”
她望向那棵高大的銀杏樹道:“您看,當四方游客在這里乘涼,駐足仰望,他們眼中所見,早已超越了樹木本身,能夠感受到一種生生不息、堅韌不拔的無窮力量。”
(中國日報山東記者站 趙瑞雪|段卓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