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隔壁住了六十多年,第一次有機會進來瞧瞧看看,以后天天都要來。”7月8日,74歲的史偉民老人第一次踏入北京西路1320號這片曾經神秘的花園,指尖拂過新設的休憩長椅,語氣感慨萬千。
當日上午,承載近百年歷史的中國醫藥工業研究總院附屬綠地——雷士德花園舉行開放共享儀式。
市綠化市容局副局長朱心軍與靜安區副區長楊毅共同為綠地銘牌揭牌。
在區綠化市容局、中國醫藥工業研究總院、江寧路街道等單位相關負責人以及居民代表的共同見證下,這片1526平方米的珍貴綠地正式融入城市公共空間網絡,蝶變為市民共享的“綠色會客廳”。
老街坊見證“無界”蛻變
作為陪伴街區六十余載的“活地圖”,史偉民對眼前這塊綠地的變遷如數家珍:從密不透風的圍墻隔絕視線,到疏離的鐵柵欄“可望難及”,再到今天豁然貫通的無界花園——他腳下的每一步,都印刻著城市治理向開放共享邁進的溫暖足跡。
曾經疏離的鐵柵欄讓綠地“可望難及”
如今豁然貫通的無界花園
此刻,煥然一新的雷士德花園內,南側水景流淌著清越音符,濃蔭如蓋的林下空間撐起一片清涼,入口處的精致花境吸引著往來目光。
百年文脈在“微改造”中新生
“這處綠地的開放,不僅是拆墻透綠,還增添了休憩設施,更是讓城市歷史記憶與街區文脈鮮活再現。”靜安區綠化和市容管理局負責人介紹道。
北京西路1320號建筑前身為1930年代建立的雷士德醫學院,是承載了城市珍貴記憶的優秀歷史建筑。在市綠化市容局的指導、支持和幫助下以及產權單位中國醫藥工業研究總院的大力支持下,靜安區秉承“綠色、開放、共享”理念,以“開放共享、歷史風貌延續與綠色可持續”為目標,采用“微改造、精提升”策略,拆除圍墻、貫通慢行步道、增設無障礙設施、優化植物配置、融入歷史展陳。
雷士德醫學院的歷史紋樣與發展脈絡,被轉化為鋪裝圖案、景觀小品與展陳空間。
漫步其中,歷史展臺完整呈現建筑風貌;歷經滄桑的楓楊、銀杏、廣玉蘭、雪松依然挺立,既是時光的見證者,更為花園平添靜謐底蘊。
臨街面點植的海棠與雞爪槭點染四季色彩,林下生態群落穩定生長——百年歷史底蘊與盎然生機在此和諧交融。
美好綠色“共治共享”
如今,北京西路沿線已形成一條亮眼的“共享綠帶”:靜安雕塑公園圍墻打開成為“24小時藝術展廳”,辭書出版社舊址綠地變身“樹張力”拉滿的都市綠洲,新加入的雷士德花園則成為承載歷史文脈的共享客廳。
綠地的開放,不僅拓展了物理空間,更延伸出共建共治共享的責任。活動現場,4位市民林長分別來自產權單位(中國醫藥工業研究總院)、租賃單位(和睦家醫療)及周邊社區,鄭重接過聘書。
江寧路街道北京居民區黨總支副書記、此次受聘的市民林長許佳坦言:“綠地開放意味著更多責任。”自從北京西路陜西北路路口的上海辭書出版社舊址綠地開放共享后,北京居民區就已組建起了一支愛綠護綠的志愿者隊伍,未來將在雷士德花園延續這一模式,組織志愿者做好日常維護,攜手共建共享美好家園。
靜安持續釋放“綠色福利”
“雷士德花園的開放,將單位獨享的‘私家花園’,轉變為市民共享的‘口袋公園’,實現了城市空間屬性的根本轉變。”區綠化市容局相關負責人強調。推動單位附屬綠地開放,是上海加快公園城市建設、滿足市民“見綠、近綠、親綠、享綠”需求的關鍵舉措,實現“開門見綠,出門入園”的美好愿景。隨著雷士德花園的加入,靜安區已成功打造包括上海展覽中心、辭書出版社舊址、中國福利會兒童藝術劇院附屬綠地在內的9處開放共享亮點項目。
“對于土地資源珍貴的中心城區,持續釋放這些寶貴的綠色空間,為市民增添更多優質的‘家門口’綠地,是提升城市品質、踐行公園城市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的重要路徑。”該負責人透露,今年區內還有更多企事業單位附屬綠地開放項目正在啟動和謀劃,“我們將堅定不移推進這項工作,讓綠色共享成為靜安的溫暖底色。”
(部分圖片來自:區綠化市容局)
上觀號作者:上海靜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