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造前的上海市靜安區彭浦新村街道彭一小區樓棟陳舊、“飛線”縱橫。
經過改造后的上海市靜安區彭浦新村街道彭一小區面貌煥然一新,草坪上矗立著“感恩”石。
“從今往后,再也不用一大家人擠在十幾平方米的小屋子里了,再也不用發愁幾戶人家搶廚房、衛生間,再也不用擔心下雨天屋里漏、墻根潮了。看看我們的新房子,非常漂亮而且陽光充足,心都跟著透亮了!”當居民代表在近日舉辦的回搬儀式上接過新家鑰匙,被稱為上海市“舊改最難啃的硬骨頭”的靜安區彭浦新村街道彭一小區舊住房拆除重建項目順利收官。隨著這一上海最大規模非成套“舊改”項目完成,彭浦新村街道歷經20載探索與攻堅的成片非成套舊改征程也就此劃上了圓滿的句號。
作為上海首批工人新村,彭浦新村始建于20世紀50年代,早期只有勞模和先進工作者才能入住。歷經半個多世紀風雨后,街道轄區內的彭一、彭三、彭五、彭七等小區的舊樓面臨年久失修、設施簡陋、結構老化、地面積水等問題。自2005年3月起,彭浦新村街道率先在上海推進舊住房成套改造工作,并逐漸形成了將改善居住、整治環境、社區治理、轉型發展等有效融合的“彭浦模式”,累計改造舊住房102幢,受益居民4907戶,將老舊小區改造難題轉化為全國城市更新樣板,成功打造安居工程典范。
老舊小區改造不僅是“住有所居”到“住有宜居”的升級,更是城市發展從“規模擴張”到“內涵提升”的關鍵一步。近日,中國城市報記者實地走進彭浦新村,一睹其今日新貌并探尋這一成果取得背后的經驗。
從“工人新村”到“宜居標桿”:
2110戶居民的安居夢圓
今年74歲的彭菊華手捧著新房鑰匙,激動得熱淚盈眶。這位在彭一小區居住了30多年的老居民,曾經歷“多戶共用廚房、排隊搶馬桶”的窘迫生活。她告訴中國城市報記者,以前的彭一小區是“老破小”的典型:墻皮掉落、水管電線老化、墻面滲水漏水,屋里又潮又暗。如今經過改造后,整齊的高樓挺拔林立,路旁的綠樹紅花迎風招展,遛彎兒的小花園溫馨愜意……新小區美得像一幅畫。“我的新房面積不僅比原來大了很多,廚房、衛生間都是自家獨用,而且有個大陽臺,上下樓還有電梯。這些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啊!小區外還有在建的市民健身館、新的黨群服務中心、老年大學和養老院,旁邊就是醫院、圖書館、菜場,出門就是地鐵站和公交樞紐站。”彭菊華感慨道,“我敢拍著胸脯說,全上海都難找像咱們彭一小區這么方便的地兒!4年前咱們打包搬出去過渡,現如今咱們2110戶齊整整地又都搬回來了,這種不落下一戶的感覺可真好,我們老伙伴們又能坐在一起拉家常了!”
彭浦新村街道黨工委書記任偉向中國城市報記者介紹,2020年10月,作為全市體量最大、戶數最多的非成套拆除重建項目,彭一小區居民簽約生效改造正式啟動。通過“拆除重建”模式,新建17幢多高層電梯住宅,配套1600多個地下車位、172個床位的6層養老院及2萬多平方米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如今的新小區綠化率達35%,80余棵香樟、銀杏等原生樹木經保護性遷移后回歸,見證上海解放烽火歲月的碉堡被設為文化地標,工人新村的歷史文脈得以延續。
“感謝黨和政府為老百姓辦實事,極大改善了我們的生活條件,提高了晚年生活質量。”已經在彭一小區住了60年的老居民趙啟明站在小區“感恩石”前感慨,這塊由20余戶居民聯名請愿設立的石碑,傳遞著居民們“吃水不忘挖井人”的樸素情感。
“彭浦模式”的創新實踐:
多舉措協同破解舊改“八個難”
彭浦新村的改造之路,堪稱中國城市更新的“活教材”。2005年,彭浦新村街道啟動首個改造項目時,國內尚無成熟政策和模式可借鑒。經過多年實踐,街道將舊住房成套改造的困難總結為“八個難”,分別是尋找政策依據難、改造方案設計難、項目審批協調難、動員居民簽約難、組織搬遷過渡難、居民回搬選房難、群眾矛盾調處難和領導決心決策難。
如何應對這些舊改過程中的痛點?靜安區住房保障和房屋管理局副局長王燕鋒表示,為確保項目有序推進,靜安區構建了區級、街道、公房產權單位“三駕馬車”協同推進機制。首先是區級統籌,即成立靜安區城市更新領導小組,區房管局牽頭協調推進舊住房成套改造工作;再者是街道深耕,即各屬地街道發揮基層的工作優勢,負責做好居民意愿征詢、政策宣講、協議簽約、矛盾調解等工作;最后是公房產權單位主建,即公房產權單位承擔項目手續辦理和建設實施的主體責任,確保工程質量和進度。
此外,設計環節的“精準施策”也頗為關鍵,改造后房型的合理性、房屋的實用性、增量面積的多少都直接關系到居民的簽約率,是項目能否順利實施的前提。面對彭一小區原有282種房型的復雜情況,設計團隊耗時1年多對方案進行大的修改近20次,最終歸并出94種戶型。“既要考慮增量面積平衡,又要注重在樓層布置和小區位置中滿足不同居民的需求。”上海市房屋建筑設計院有限公司副總建筑師陳健洲介紹。
另外,街道還探索出了“貼擴建”“加層擴建”“拆多層建多層”“拆多層建高層”等多種改造模式,包括在規模上由點到面,從整幢到成片再到整小區改造;在內容上由單一到綜合,從廚衛獨用到電梯高層再到生活配套。
人民城市的生動詮釋:
20年堅守背后的“四個特別”精神
舊區改造,歷來被稱作“天下第一難”,難就難在訴求多元、眾口難調。“彭浦的干部們卻把它做成了民心工程。”任偉的感慨,道出了改造背后的艱辛。從邁出舊住房成套改造的“第一步”到如今彭一小區創造100%簽約搬場的奇跡,彭浦新村街道將特別能吃苦、特別能忍耐、特別能戰斗、特別講奉獻的“四個特別”精神融入舊改工作中,20年堅守書寫著基層治理的中國智慧。
面對彭一小區549名高齡老人、338名殘疾人等特殊群體,街道創新“群眾工作八法”—— 通過黨員帶頭、鄰里勸說、關鍵人物突破等策略,將“動遷難”轉化為“自治力”。例如,街道干部們主動擔任樓棟宣傳員,用“拉家常”的方式化解其他住戶因舊改引發的家庭矛盾。彭一居民區黨總支書記李鋒坦言:“居民簽約時信任的眼神,喬遷新居時幸福的笑容,就是我們辛苦堅守最值得的回饋。”
此外,建設過程中展現出的“靜安速度”同樣令人矚目。上海北方企業(集團)有限公司作為項目建設單位,通過“三級責任體系”壓實質量安全,“集團公司、項目部、班組逐級監管,組織設計、監理、施工單位每周會商,嚴格把控施工各環節,切實提升現場監管能力、風險防控成效及工程質量水平。”該公司總經理曹雨妹提到,“如今彭一小區居民的回搬相較原計劃提前了近半年時間,實現了集團助力居民早日入住新居的初心承諾。”
回搬不是終點,而是社區治理的新起點。街道提前組織了“彭一小區裝修管理培訓會”,制定《彭一小區裝飾裝修管理規定》手冊,通過“居民承諾+施工備案+每日巡查”機制,防范敲承重墻等隱患。“我們要讓新家園不僅好看,更要好用。”任偉表示,未來將依托黨群服務中心,培育居民自治組織,讓“四個特別”精神轉化為社區可持續發展的內生動力。
從空中俯瞰,如今的彭浦新村高樓林立、綠樹成蔭,與不遠處的蘇州河景觀帶遙相呼應。這里的變遷不僅是房屋的更新,更是“人民城市”理念的生動實踐——當2110戶居民在新家中迎來第一個清晨,城市更新的溫度,正透過朝陽灑滿每一扇窗。(圖片由上海市靜安區彭浦新村街道提供)
■中國城市報記者 王 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