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商標布局下的使用證據風險與應對策略
作者 | 惠波 上海埃利沙知識產權咨詢有限公司
今天的故事,讓我們從一個真實的商標撤銷案件說起。
商標注冊人(以下簡稱:A公司),同時擁有下述兩件注冊商標(以下簡稱:“商標1”和“商標2”),它們的核心文字相同,但圖形設計和字體風格存在差異(如下圖示意):
注冊商標1:
注冊商標2:
競爭對手(以下簡稱:B公司),對“商標1”提起了“三年不使用撤銷申請”申請(以下簡稱:撤三)。根據判決書顯示,A公司遞交的使用證據中商標顯示為:。
請問:A公司遞交的使用證據,能維持商標1()的注冊嗎?
高院給出的答案:不能!
經過審理,法院認定,雖然兩商標文字相同,但字體設計上存在差異,而申請人實際使用的標志與注冊商標2的商標更為接近,因此該使用證據不視為是對注冊商標1的使用證據,因此,注冊商標1基于未使用而被撤銷。
這個結果是不是有些出乎意料?
我們通常認為,實際使用的商標只要與注冊商標在顯著特征上沒有本質改變(比如僅是字體、顏色等細微調整),就應該算作有效使用。然而,在多商標布局的情況下,這個“常識”正在面臨挑戰。
一、“撤三”案件中
的司法認定細節,需要被重視
《商標法》第四十九條規定,注冊商標無正當理由連續三年不使用的,任何單位或個人可申請撤銷。
此條款的設立目的在于清除權利人無真實使用意圖且長期未進行實際使用的商標,有效釋放商標資源。因此,對于已經注冊的商標,以核準注冊的商標為限(注冊商標及核準使用的商品),進行商業使用是商標權利人的應有義務。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在自己的商標法中都有設立這個規定,只是設定的年限從3-5年不等。
然而,商標注冊行為相對是一個靜態過程,而實際使用會隨著商業環境的變化而做符合商業需求的調整。商標的最終價值是服務商業需求,為權利人創造商業價值。因此,相關司法解釋明確,實際使用標志與注冊商標有細微差別但未改變顯著特征的,可視為有效使用。
基于此,通常情況下,對的使用,可以視為是對的使用。
然而!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在《商標授權確權行政案件審理指南》中特別規定:
“訴爭商標注冊人擁有多個已注冊商標,雖然其實際使用商標與訴爭商標僅存在細微差異,但若能夠確認該使用系針對其已注冊的其他商標的,對其維持訴爭商標注冊的主張,可以不予支持。”(重要的事情,讓我們重復三遍!)
基于此,就出現了本文最開始的案件事實。這一規定在實踐中已經開始對企業的商標布局產生了深遠影響。對于有商標防御需求的公司,如果不做適應性調整,對手只要輕輕按下“撤三”啟動鍵,你的商標就開始從內部被瓦解。
二、多商標布局的雙刃劍效應
為保護核心品牌不被搶注或攀附,許多企業采取“防御性注冊”策略,在核心商標周圍構筑起由近似商標組成的“防御圍城”。這種看似浪費的行為,卻在目前的激烈市場競爭中起到了很好的保護效果。
如果沒有這道“圍城”,市場上可能出現大量形形色色的“搭便車”商標。以下幾個案例,都是通過官方審查的商標。請注意,他們的申請人都不是你所熟知的那個知名公司。
有人可能覺得,這些“搭便車”的都是小打小鬧,不足為懼。但老話說得好,鞭子沒抽到自己身上,是感覺不到疼的。對于被侵權的企業來說,苦楚自知。
對于這些“搭便車”的商標,即使能通過異議、無效宣告等程序解決,成本也遠高于防御性注冊。目前異議、無效的普遍成功率在50-60%左右-------意味著很多“搭便車”商標,很難被成功清理。
因此,在當下市場環境里,多商標布局確實是簡單、高效的品牌保護手段之一。
然而,現行的司法審理標準讓這把“雙刃劍”的另一面鋒利無比。根據北京知識產權法院2023年度報告,在商標撤銷復審案件中,因“實際使用指向其他注冊商標”導致敗訴的比例高達37.6%。這一數據揭示了一個殘酷現實:企業精心構建的商標防御體系,正成為競爭對手發動“撤三”攻擊的最佳突破口!
品牌標識隨時代發展更新迭代是常態(如Logo優化、字體調整)。企業通常會在啟用新標識后,注冊新的商標。此時,如果只使用新標,舊標(尤其是防御體系中的基礎舊標)就可能因為新標的使用被“指向”而面臨撤銷風險。
以蘋果公司為例:
其早期注冊并使用的商標為1987年注冊的標志,目前其主要在使用的商標是這個更加簡潔的蘋果。
然而基于上述審查標準,在不使用撤銷程序中,如其僅能提供上的使用證據,那么的經典圖標則面臨被撤銷的風險。
品牌的商譽具有延續性,每個品牌都有自己的歷史和寶貴文化。商標權在知識產權保護中算是“強保護”手段。如果失去了對某個歷史商標的保護,對企業品牌文化的傳承也是一種打擊。
這不僅是一個公司面臨的風險,而是所有選擇進行系統性、防御性商標布局的企業都需要警惕的“隱形炸彈”。您的注冊商標,可能因為“兄弟”商標的活躍使用,反而成為彼此的“掘墓人”。
密切熟悉官方的審查思路并做適應性調整,做好動態的品牌布局勢在必行。
三、構建安全的商標管理體系
如果企業選擇利用“商標圍城”方式保護自己的品牌,為化解這一系統性風險,企業需要重構商標管理思維:
1. 對注冊商標實行分級管理:根據商標的重要性(核心商標、重要防御商標、一般防御商標等)進行分級,設定不同的管理要求和維護策略。
2. 制定防御性商標的存續計劃:明確防御性商標的存續期限和使用計劃。對于迭代更新的商標,務必保留新舊商標并行使用的過渡期證據。
3. 建立跨部門協作的使用規范:市場、銷售、法務、設計等部門需協同工作,制定并執行嚴格的商標使用規范。核心目標:有目的性地將使用證據與特定注冊商標建立強關聯性,并系統、有效地保留證據。
4. 定期梳理與主動清理:定期審計商標注冊和使用情況,及時放棄或注銷確實閑置、無防御價值或已失效的商標,避免其成為“撤三”的靶子。
5. 強化內部培訓與意識:確保相關部門員工理解規范使用注冊商標(按核準圖樣和指定類別/商品)的重要性,明確告知隨意變形、混用不同注冊商標可能帶來的法律風險。
對于前述司法審理標準,已有學者建議對于具有明顯商譽延續性的系列商標,應當建立“商標家族”認定規則,允許企業在證明商譽同一性的基礎上,適當放寬單個商標的使用證明標準。
然而在現有制度現實下,企業更務實的選擇是及時調整品牌戰略,通過精細化、證據化的商標管理,有效筑牢品牌的護城河。
當企業為品牌筑起商標保護的“馬奇諾防線”時,必須警惕防線內部潛藏的“自毀”機制——即多個近似注冊商標因使用證據指向不明而互相成為“掘墓人”。唯有將動態的法律規則深度融入日常品牌管理實踐,進行前瞻性的規劃和證據管理,才能讓商標真正成為堅不可摧的護城河。
時刻警惕:沒有絕對牢不可摧的盾。當您對自己搭建起的防御體系信心滿滿時,或許正是最需自省之際———您的對手,可能正在尋找并按下那個讓您堡壘從內部瓦解的按鈕。
知產力AI智能體點評
這篇文章通過典型案例切入,層層剖析問題本質,并提出系統性解決方案,具有較高的實務參考價值。以下從幾個方面進行簡要點評:
1
案例警示性強
文章以A公司因使用證據指向另一枚近似商標(商標2)而導致商標1被撤銷的案例開篇,直觀展現了防御性商標布局的潛在風險。這一案例與北京市高院《商標授權確權行政案件審理指南》中“使用證據指向其他注冊商標則不予維持”的規定形成呼應,揭示了司法實踐中對商標使用證據審查的嚴格化趨勢。
2
問題剖析深刻
作者敏銳指出多商標布局的“雙刃劍”效應:防御性注冊雖能阻擋外部侵權,卻可能因內部使用證據混亂成為競爭對手“撤三”攻擊的突破口。文中引用北京知產法院2023年37.6%的敗訴率數據,強化了風險的真實性與緊迫性。尤其值得關注的是,文章強調品牌迭代過程中新舊商標并行使用證據的重要性,這對企業商標生命周期管理具有直接指導意義。
3
解決方案系統化
提出的五條管理建議(分級管理、存續計劃、跨部門協作等)覆蓋商標全流程管理,其中“證據強關聯性”與“主動清理閑置商標”等觀點,與康信視點中強調的“使用證據需唯一指向系爭商標”的裁判規則高度契合。而關于“商標家族”認定規則的學術建議,則與《商標法》第四條案例中“防御性注冊需與實際使用關聯”的司法導向形成對比,展現了立法與實踐的張力。
此外,文章可進一步補充具體證據類型的要求,例如參照“北窗”案中法院認可的行業慣例證據(如金屬配件刻印商標),或康信視點提到的出口報關單等跨境使用證據,以增強應對策略的可操作性。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知產力立場)
封面來源 | Pexels 編輯 | 有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