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日,NASA資助的ATLAS望遠鏡捕捉到了一個神秘天體,代號A11pl3Z,后正式命名為3I/ATLAS(或C/2025 N1),這是人類發現的第三個星際物體,疑似是一顆彗星,直徑約10到20公里,以每秒60公里的驚人速度穿越太陽系。
3I/ATLAS于2025年6月14日首次在ATLAS存檔數據中被發現,7月1日確認其星際身份,2025年《Live Science》報道,其軌道偏心率高達6,遠超太陽系內天體的橢圓軌道,表明它不受太陽引力束縛,來自另一恒星系統。
從數據上看,它的直徑約10-20公里,可能是最大星際訪客,遠超1I/‘Oumuamua(100米)和2I/Borisov(<1公里),目前它正以60公里/秒沖向太陽,10月底近日點時可能加速至68公里/秒,軌道顯示它是從人馬座方向進入,穿越銀河平面,然后來到太陽系的。
現在看來,3I/ATLAS是繼2017年1I/‘Oumuamua和2019年2I/Borisov后,第三個確認的星際物體,回溯其軌道,顯示它來自銀河中心方向,可能是百萬年前被另一恒星系統拋出,它攜帶了外星系統的物質信息,如氨基酸,可能揭示生命起源線索。
3I/ATLAS的軌道已由NASA和國際天文聯合會精確計算:當前位置距太陽約4.5天文單位(6.7億公里),位于木星軌道內,地球另一側,近日點:2025年10月30日,距太陽1.4天文單位(2.1億公里),接近火星軌道內側。
最近地球:2025年12月,距地球約1.6天文單位(2.4億公里),無撞擊風險,離開:2026年,沿雙曲線軌道飛出太陽系,永不返回。
盡管3I/ATLAS引人入勝,但攔截它超出了當前的技術能力:以60公里/秒穿越,即使今天發射探測器,也追不上,它的近日點時距地球2.1億公里,發射窗口極短,9月底,3I/ATLAS因靠近太陽而難以觀測,12月后重新可見,至2026年逐漸消失。
盡管 3I/ATLAS 的觀測窗口短暫且充滿挑戰,但全球天文學家已啟動 “接力觀測” 計劃。哈勃太空望遠鏡已調整軌道,計劃在 9 月中旬至 10 月初進行高分辨率成像,重點捕捉其彗發結構,當它接近太陽時,表面冰層升華形成的氣體塵埃云可能揭示其物質組成。
位于智利的甚大望遠鏡(VLT)則將利用光譜分析技術,識別彗發中是否存在羥基、氰化物等揮發分,這些成分的比例能幫助判斷它起源的恒星系統類型。
值得關注的是,3I/ATLAS 的超大尺寸意味著它可能保留了原始恒星系統的 “化石信息”。不同于小尺寸星際物體在星際空間中被高能粒子 “蝕刻” 得面目全非,其厚實的巖石外殼或許封存著百萬年前形成時的化學印記。
隨著觀測數據的積累,一個爭議點逐漸浮現:它的雙曲線軌道是否完全由引力主導?
2017 年‘Oumuamua 曾因非引力加速引發 “外星飛船” 猜想,而 3I/ATLAS 的軌道計算中,科學家已發現微小的軌道偏差。加州理工學院的團隊推測,這可能是彗發物質噴射產生的反作用力,而非未知力場,后續的射電望遠鏡觀測將進一步驗證這一假設。
對于公眾而言,12 月的 “近地時刻” 將是最佳觀測期,屆時,業余天文愛好者使用 8 英寸以上口徑望遠鏡,有望在獵戶座附近看到這個移動的模糊光斑。NASA 的 “太陽系門戶” 網站已上線實時軌道模擬器,用戶可輸入坐標查詢其在夜空中的位置,這場跨越光年的邂逅正成為連接專業研究與大眾好奇的橋梁。
盡管無法攔截,3I/ATLAS 的出現已推動國際航天機構加速星際探測器的研發。歐洲航天局的 “星際訪客追蹤者” 計劃提前至 2030 年啟動,目標是在未來十年內具備攔截此類天體的能力。正如 NASA 首席科學家吉姆?格林所言:“每一個星際訪客都是宇宙遞來的明信片,3I/ATLAS 或許正書寫著我們從未讀懂的生命密碼。”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