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進入小暑時節,“小暑”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11個節氣。“暑”,表示炎熱的意思,意指天氣炎熱的開始。小暑節氣,也是三伏天到來前的最 后一個節氣,至此天氣越來越炎熱,也進入了一年中養生的關鍵時期。
那么小暑節氣應如何養生呢?
一、靜心安神,養心為上!
盛夏酷暑蒸灼,人易感到困倦煩躁和悶熱不安,因此首先要使自己的思想平靜下來,神清氣靜,做到神清氣和,切忌暴怒,以防心火內生。
注意養心,夏季是心臟病的高發期,中醫認為“心與夏氣相通應”心的陽氣在夏季最為旺盛,所以夏季更要注意心臟的養生保健。
夏季養生重在精神調整,保持愉快而穩定的情緒,切忌大悲大喜,以免以熱助熱,火上加油。心靜人自涼,可達到養生的目的。
二、注重養陽,少動多靜
小暑意味著天氣更加炎熱,這個時候的人都是沒精神,沒胃口,這都是是暑濕引起的脾胃問題。同時,小暑時節,人體陽氣旺盛,陽氣具有護衛體表、抵御外邪的功能。只有保護好自身的陽氣,人體才得以健康無恙。
但是小暑時氣候炎熱,人體能量消耗較大,此時宜遵循“少動多靜”的養生原則,以免陽氣外泄太過。
三、飲食清淡,清熱解暑
夏日氣溫高,暑熱邪盛,人體心火較旺,因此常用些具有清熱解毒清心火作用的藥物,如 酸角、薄荷、金銀花、連翹等來祛暑。
人體要適應自然環境、季節氣候的變化,夏天的特點是“熱”,故養生的關鍵在于“清”。
四、調養脾胃,預防暑濕
中醫把一年分為5個季節,除了春夏秋冬,還有一個長夏,長夏必須注重養脾,因為長夏多濕,濕邪傷脾,可能促使脾不能正常運作,進而發生氣機不暢,以致于出現脘腹脹滿、胃口變差、大便稀溏等癥狀,為了避免傷脾,這時適合養脾健脾,以便維護脾的運化、升清、統血等功能。
小暑艾灸
小暑到來,氣溫升高,熱浪襲人,讓人的心情也變得煩躁,而且人們的脾胃功能不佳,容易誘發各種疾病,因此小暑節氣養生保健勢在必行,尤其要注意脾胃的保護。
溫補莫過于灸法,能壯人陽氣,益人真陰。古人云:“針所不為,灸之所宜。”灸法,虛寒者能補,郁結者能散,有病者能調,無病者灸之可以健身延年。
小暑是長夏的第一個時節,此時節艾灸,一方面可極大程度幫助肌體培補元氣,另一方面可起到很好的健脾祛濕養脾胃的作用。
艾灸取穴
此時可著重艾灸兩穴:分別為足三里穴和太白穴
太白穴是脾經原穴,對脾系統的保健非常關鍵,按揉或艾灸太白可以補脾,對脾虛引起的食欲不振、渾身乏力、犯困、水腫、腹脹、腹瀉等疾病都有很好的調理作用。
足三里穴可使脾性升清而胃性降濁。二者為氣機升降之樞機,故養脾之升要同時養胃之降,需配合艾灸足三里。
夏季暑濕重特別容易傷脾、再加上飲食貪涼就更容易傷胃。如果脾被濕所困,脾就會變虛弱,連帶胃也受寒則就更影響脾胃的運化。小暑期間通過艾灸的陽熱之氣,驅寒逐濕對健脾養脾非常有用。
此外,若在小暑時節配合艾灸命門、中脘、關元、氣海四個養生大穴,能起到調理氣血,健脾和胃,鼓舞陽氣、提高免疫力的作用。
《神農本草經》中有記載:“艾葉具有溫經止血、祛寒止痛之功效,以之灸火,能透諸經而除百病。”艾本身入脾、肝、腎三經,艾火可通十二經絡,因此艾灸能夠溫通經絡,散寒祛濕。
在這里提醒大家,小暑時節,要注意防暑降溫、清心安神、養護脾胃,健康過夏天~
版權聲明:
本公眾號分享文章及視頻,版權歸相關權利人所有。如存在不當使用,請隨時聯系。文章及視頻僅供學習交流,請勿隨意試藥。(以上內容包含廣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