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窮小子到大導演
1940年,郭寶昌生在北京一個普通的工人家庭,原名叫李保常。那年月日子不好過,他爹在一次建筑事故里沒了,家里沒了頂梁柱,娘為了活下去,只好把他賣了。
幾經輾轉,他落到了北京南城金魚池胡同的郭家,成了郭榕的養子。郭榕是個有故事的女人,她出身低微,原是樂家——也就是鼎鼎大名的同仁堂——的抱狗丫頭,后來嫁給了樂鏡宇,生兒育女,撐起了一大家子。
樂鏡宇豪爽仗義,是個有名的藥商,家里的大宅門也成了郭寶昌童年的舞臺。
小時候的郭寶昌過得并不輕松,雖說進了大宅門,可他畢竟是個外來的孩子,身份上總有點別扭。郭榕對他卻沒得說,吃穿用度都給最好的,還教他怎么在這復雜的宅門里混出個人樣。
她甚至讓他學著抽煙喝酒,練出一身“爺們兒”的氣派,為的就是讓他能站穩腳跟。可郭榕也有自己的底線,她最怕的就是家族里的那些亂七八糟的事被人抖摟出去。
郭寶昌后來考上了北京電影學院,1965年從導演系畢業。那時候他就立志要把自己看到的、聽到的那些家族故事拍出來。
他16歲時就試著寫家族題材的小說,可惜那會兒條件不好,稿子沒留下來。后來幾十年,他一邊拍戲一邊琢磨,終于在1995年下定決心,把《大宅門》的劇本寫了出來。
《大宅門》的來龍去脈
郭寶昌用了整整四個月,閉門謝客,把自己關在屋子里寫劇本。寫的時候,他常哭得稀里嘩啦,想起小時候養母的疼愛,想起家族里那些恩怨糾葛。
劇里的百草廳,就是以同仁堂為原型;主角白景琦的性格,也是從樂鏡宇身上來的靈感。故事從清末講到民國,家族里的明爭暗斗、人情冷暖,全都攤開了給人看。
劇本寫完不容易,拍起來更難。那會兒影視圈不景氣,郭寶昌找投資找得頭都大了。好不容易拉到點錢,投資方又撤了。他跑前跑后,頭發都熬白了,最后靠著央視的力挺,才把戲拍完。
2001年,《大宅門》在央視一套播出,一下子就火了,收視率高達17.74%,成了那年的收視冠軍。觀眾看得過癮,夸人物真、故事實,可郭寶昌心里卻五味雜陳。
因為這戲里講的,都是真事。
家族里的那些陰暗面、那些不能說的秘密,全被他搬上了熒幕。他知道,養母要是活著,準不樂意。她最怕的就是外人看笑話,可他偏偏把這些事抖摟得一干二凈。
郭寶昌后來回憶說,開場那個人跪在大宅門前的鏡頭,其實就是他自己,是他在向養母、向家族懺悔。
一個女人的堅持
郭榕是《大宅門》里李香秀的原型,但比戲里的人還要復雜。她出身苦,從小給人當丫頭,后來嫁進樂家,靠著自己的能耐和韌勁,在宅門里站住了腳。她對郭寶昌好得沒話說,把他當親兒子養,可她也有自己的原則。她不愛張揚,更不希望家族的那些破事被人嚼舌頭。
1978年,郭榕去世了,走的時候留了三個字:“無牽掛”。這三個字聽著簡單,可落在郭寶昌心里卻像千斤重。他總覺得自己沒跟養母解釋清楚,沒能讓她明白自己為啥非得拍這部戲。
他后來說:“我后悔啊,為啥不跟她好好說說。”
觀眾喜歡白景琦的豪邁、七爺的義氣,可這些人物背后,都是他親身經歷過的家族故事。他把這些故事拍出來,讓人看了個透,可也等于把養母的叮囑扔到了一邊。
戲播出后,郭寶昌沒停下來。他把《大宅門》改成了話劇、京劇,想讓更多人看到這個故事。他說是為了讓大家記住那個時代,也為了讓自己的懺悔有個出口。
他出了兩本散文集,《都是大角色》和《都是大角色:京劇究竟好在哪兒》,用京腔京韻的筆調聊人、聊戲,把《大宅門》的精神延續了下去。
2023年,他的小說版《大宅門》也終于定稿,算是圓了自己“一著一生”的夢。
參考資料
打開“大宅門”--郭寶昌和《大宅門》幕后故事.新浪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