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4日,福建衛生報《大醫生開講》直播間邀請三位專家:廈門市第三醫院副院長、主任醫師吳彬,重癥醫學科主任、主任醫師葉寶華以及重癥醫學科主治醫師吳資瑤,圍繞體外心肺復蘇(ECPR)這一主題,向觀眾科普相關知識。
(點擊圖片觀看直播回放)
截至目前,本場直播多平臺觀看總量超40萬人次。
30分鐘快速上機
ECPR“搶”回患者生命
在直播中,吳彬分享了一個令他印象深刻的案例。
不久前,一位外籍游客在旅途中突發急性心肌梗死,被緊急送入廈門市第三醫院救治。
“我們團隊迅速響應,第一時間開通了患者冠狀動脈。”吳彬表示,但由于患者病情危重,心功能嚴重受損,并出現惡性心律失常,最終不幸發生心跳驟停。
危急時刻,醫院體外心肺復蘇(ECPR)團隊立即啟動急救流程,爭分奪秒展開搶救。醫護人員在實施常規心肺復蘇的同時,在30分鐘內順利完成ECPR設備上機,成功建立起有效的循環輔助。
上機僅10分鐘左右,患者便恢復自主心跳。隨后,在醫護團隊的精心照護下,患者病情逐步趨于平穩。
考慮到患者及家屬意愿,醫院積極協調各方資源,在充分評估患者身體狀況后,協助家屬制定周密轉運方案,成功將患者平安轉運回國。
“時間是關鍵,此次搶救成功得益于ECPR的快速啟動,以及團隊過硬的專業能力和高效的協作機制。”吳彬表示。
“體外心肺復蘇(ECPR)是將體外膜肺氧合(ECMO)技術與傳統心肺復蘇(CPR)相結合的高級生命支持手段。”吳彬介紹道,ECMO的核心在于通過一套導管系統,將患者體內的靜脈血引流至體外,經膜肺氧合器進行充分氧合后,轉化為富含氧氣的動脈血,再由離心泵將其輸至患者體內。這一過程能有效替代心臟和肺的功能,從而實現精準高效的救治。
超越按壓極限
ECPR三大優勢帶來生存希望
葉寶華在直播中介紹了ECPR具備的三個核心優勢:
1.突破傳統胸外按壓的灌注極限,提供高達每分鐘4-6升的血流,滿足身體的生理需求,而傳統按壓僅能提供正常輸出量的25-30%。
2.極大地延長搶救的時間窗。傳統按壓通常在30分鐘后可能停止搶救,而ECPR則能將有效搶救時間延長至60-70分鐘甚至更長。
3.為解除導致心跳驟停的根本病因創造了條件。在維持患者生命的同時,讓醫生有時間去處理原發病。
“ECPR并非適用于所有心跳驟停患者,其成功應用依賴于嚴格的病例篩選,包括具有可逆病因(如心梗、肺栓塞)、目擊下的心跳驟停、初始心律為室顫等條件,并且需要快速啟動(在心跳驟停一小時內建立ECPR)。”葉寶華說。
國際數據顯示,經過篩選并成功實施ECPR的患者,生存率能達到約31.1%,這顯著高于傳統CPR約10%的生存率。在國內傳統CPR的存活率普遍極低(不到1%)的背景下,ECPR對于符合條件的患者而言,生存率上能得到顯著提升。
與死神賽跑的“生命外掛”
風險之下搶生機
“ECPR就像給瀕死的人‘開外掛’,在心臟驟停、傳統搶救無效時,能替代心肺功能,大幅提升生存率。”吳資瑤表示,但“外掛”運行期間也伴隨著出血、感染、肢體缺血等并發癥風險,極端情況下甚至可能出現截肢或神經損傷。
但這些嚴重后果多與心臟驟停時間過長、患者基礎疾病有關,并非ECPR直接導致。若能在心臟驟停后幾分鐘內啟動ECPR,及時恢復腦供血,反而能減少大腦缺氧時間,降低腦損傷風險。
吳資瑤表示,實際臨床中,多數接受治療的患者不會出現嚴重后遺癥,且醫生會全程監測并積極預防并發癥。
“ECPR就像一把雙刃劍,雖然存在風險,但只要運用得當,就能成為從死神手中奪回生命的關鍵武器,最大程度守護生命健康。”吳資瑤說。
加入衛生報心臟健康交流群
一起來問醫生
活動組織
主辦單位:福建衛生報、福建日報·新福建客戶端
支持單位:江蘇恒瑞醫藥股份有限公司
現在刷到我們全憑緣分
大家記得設置星標
關注精彩內容不迷路~
福建衛生報全媒體記者:梁睿
主播:陳香 攝影:章立強 鄭波
導播:周千藝
攝像:章立強 陳昶曄 鄭波
助理:陳筱蔚
編輯:兜兜
審核:黃美輝、劉碧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