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日,財政部一紙通知讓布魯塞爾炸了鍋。4500萬以上的醫療采購大單,歐盟企業靠邊站。
這記反擊來得夠快的,距離歐盟"禁令"整整兩周。商務部直接點名批評,中方態度這么硬,歐盟真沒想到。
中國外交咋突然變了風格?這場醫療器械的較量,會把中歐關系帶到哪兒去?
作者:含
外交突然變臉
從"客氣話"到"撂狠話"只用了兩周。這變化來得夠突然的。
過去遇到貿易摩擦,中方一般都是"含蓄提醒",最多來個"強烈不滿"。就像去年歐盟對中國汽車加征關稅,中方沒直接懟回去,而是轉身調查了歐盟白蘭地。這叫曲線救國,給雙方都留面子。
可這回不一樣了。商務部發言人直接點名道姓,說歐盟的做法"違背市場公平原則"。這話聽著就夠直接的。沒有外交辭令的包裝,沒有模糊表態的空間,就是明明白白告訴你:你這么做不對。
更讓歐盟意外的是王毅外長的表態。上周在布魯塞爾,王毅給歐盟高級代表卡拉斯上了堂"現實政治課"。
在俄烏問題上,王毅的話說得相當敞亮:"如果中方真給俄羅斯軍事援助,沖突一夜間就能結束。"這話一出,連歐盟官員都愣了。他們習慣了中方的委婉表達,哪見過這么直白的政治表態?
直接點名。直接限制。直接表態。三個"直接"夠明白了吧?中方這是在用歐盟看得懂的方式告訴他們:裝傻的日子結束了。
說實話,這變化來得挺突然。但你仔細想想,背后的邏輯其實早就埋下了。當合作的天平開始傾斜,總得有人來重新校準。
競爭玩出新花樣
歐盟這次動手,可不是心血來潮。
早在2024年4月,歐盟就啟動了所謂的IPI調查,專門針對中國醫療器械政府采購。調查結果挺"精彩":87%的中國醫療器械采購存在"排他性政策"。這個數字聽著就不對勁兒,仿佛中國市場對外國企業關得嚴嚴實實。
但真實情況是啥?過去幾十年,西門子、飛利浦這些歐洲巨頭在中國醫院里賺得盆滿缽滿。大型醫院的CT、MRI設備,基本都是這些洋品牌的天下。
那時候咋沒人喊"不公平"?現在中國企業技術上來了,市場份額從2018年的12%躥到今年的43%,歐盟就坐不住了。
這就像兩個人掰手腕,開始的時候你力氣大,我認了?,F在我練出肌肉了,你卻說這是"不公平競爭"。這邏輯,有點說不過去吧?
歐盟真正擔心的,是那個"高低錯位"的舒適格局被打破了。以前是歐美占據高端,中國做中低端,大家井水不犯河水。
現在中國企業開始往高端爬,觸碰到了歐洲人的奶酪。聯影的磁共振、邁瑞的監護儀,質量不比進口貨差,價格還便宜一大截。這才是歐盟真正的痛點。
更要命的是,中國制造的規模優勢開始顯現。龐大的內需市場給了國產設備足夠的試錯空間,成本控制能力也是歐洲企業望塵莫及的。技術追得上,成本壓得下,這組合拳讓歐洲同行壓力山大。
歐盟這是急眼了?看起來像是。與其提升自己的競爭力,他們選擇了用政治手段給中國企業設門檻。這種做法短期內或許有效,但長遠來看,只會加速中國的自主替代進程。
面對這種局面,中方其實已經夠給面子的了。畢竟,今年是中歐建交50周年,這份情誼不容易。
給臉不要臉的博弈
中歐建交50年,這份情誼不容易啊。
王毅外長專門跑了趟歐洲,跟歐盟各路大佬坐下來談。在布魯塞爾那幾天,王毅可以說是"苦口婆心"地勸告歐盟:中歐不是對手,應該是伙伴。
歷史文化、價值觀不同,但不能因為差異就搞對抗。這話說得夠誠懇的了。
不只是嘴上說說,中方在行動上也給足了面子。今年7月,中方主動暫停了對歐盟白蘭地的反傾銷初裁,就是為了給中歐高層對話營造正面氛圍。這種主動示好的姿態,在國際關系中可不多見。
商務部也透露了一個細節:在歐盟宣布限制措施后,中方還是秉持著最大的善意,多次通過雙邊對話希望與歐方妥善處理分歧。一次不行,那就兩次。兩次不行,那就三次。這種耐心,在外交場合已經算是"超規格"的了。
善意給了。誠意表了。還要咋樣?
結果呢?歐盟一意孤行,硬是要在醫療器械采購上對中國企業設門檻。這就像你誠心誠意去談合作,對方卻在桌子底下給你使絆子。這種"表面談判,暗中設限"的做法,確實讓人有些寒心。
更過分的是,這項限制還專門針對中國。不是說對所有非歐盟國家一視同仁,而是量身定做的歧視性措施。這就不是技術爭議了,這是政治打壓。
中方商務部發言人的話說得很明白:歐方在中方多次表達善意的情況下,依然執意推進單邊限制措施。既然你不給面子,那我也沒必要繼續客氣了。
王毅在俄烏問題上的坦誠表態,其實也是這種態度轉變的體現。以前中方在敏感問題上總是云山霧罩,現在直接把底牌亮出來:我們確實不想看到俄羅斯失敗,因為那樣美國就會調集全部力量對付中國。這話說得多直白?連歐盟官員都說這是一堂現實政治課。
可惜啊,一個巴掌拍不響。歐盟這邊的算盤,恐怕打錯了。他們以為中國還會像以前那樣忍氣吞聲,顯然是低估了形勢的變化。
算盤打錯的代價
歐盟想要"我家開門,你家關門"的好事?
這次中方的反制來得既精準又狠辣。4500萬元以上的醫療采購項目,歐盟企業直接出局。這個門檻設得很有講究,正好卡在高端設備的脖子上。
CT、MRI這些大家伙,單臺價格基本都超過這個數。一刀切下去,切中要害。
但中方也留了活口。在華生產的歐資企業不受影響,只是進口產品被限制。這招夠聰明的,既打擊了保護主義,又鼓勵了本地化生產。想在中國市場分蛋糕?可以,但得遵守中國的游戲規則。
算一筆經濟賬就知道誰更著急了。2023年,歐盟對華醫療器械出口價值是從中國進口稀土的8倍。這不是小數目。更要命的是,這些設備賣出去只是開始,后續的維護保養費用能高達設備價值的30%。這才是真正的現金奶牛。
西門子、飛利浦這些巨頭,中國市場對他們來說可不是錦上添花,而是身家性命所在。一臺頂級CT設備賣到中國,背后牽扯著幾百家歐洲供應商的訂單。
德國的探測器、荷蘭的軟件、法國的零件,環環相扣的供應鏈一旦斷裂,影響面可不是一家兩家企業的事。
更深層的問題在于技術生態的捆綁。醫院買了飛利浦的設備,配套的AI診斷軟件、數據管理系統、醫生操作習慣,都形成了強大的用戶粘性。
這種軟件和數據構筑的壁壘,比硬件本身更難跨越。但中方的反制恰恰給了國產替代一個絕佳的窗口期。
歐盟的如意算盤是想維持"不對稱開放"格局:一方面限制中國產品進入歐盟市場,另一方面要求中方繼續開放,保障歐企在華利益。這種"我可以關門,你必須開門"的霸道邏輯,中方當然不會接受。
現在輪到歐盟選擇了:是繼續"打壓—談判"的老套路,還是回到平等合作的正軌?
這局棋下到這兒,已經很明白了。中方亮出的不是情緒,而是原則。合作可以,但必須對等。保護主義的石頭,最終還是會砸到自己的腳上。
結語
這事兒早晚得來。你總不能指望中國永遠"打左臉伸右臉"吧?歐盟這次算是踢到鐵板上了,以為中方還會像以前那樣忍著,明顯是想多了。沉默不代表軟弱,克制不等于退縮。中方的底線已經很清楚了:合作的前提,必須是對等。
你覺得歐盟接下來會服軟認慫,還是繼續硬撐到底?歡迎說說你的看法。
參考資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