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領域中偉大的人物總會有一部傳記,無論是由本人親述還是他人撰寫。這類書籍試圖解答的問題包括「成功的巔峰是如何達到的」「行業的規則又是如何被顛覆的」?Virgil Abloh,這位改變當代時尚格局、打破奢侈與街頭界限的設計師,曾以完全顛覆傳統的履歷成為 LOUIS VUITTON 男裝史上首位黑人創意總監,震驚業界。其時尚路徑橫跨工程、建筑、DJ、街頭以及高端時尚,也代表了一個長期被忽視的群體成為奢侈文化的中心。
在其離世近四年后,首本傳記《Make It Ours: Crashing the Gates of Culture With Virgil Abloh》正式發布,關于這本書我們需要了解什么?借此機會,不妨一同圍繞傳記的核心內容及敘事方式,重新審視這位傳奇人物。
Robin Givhan 的非傳統傳記敘事方式
Via Political Fashion
《Make It Ours》由 Robin Givhan 撰寫,核心內容是探討他的身份、周圍文化熏陶以及成長背景等,如何成為他撬動高墻林立的時尚界,而非一本純設計檔案。
Robin Givhan 出生于底特律,曾任職于《底特律自由新聞》《Harper’s Bazaar》《Vogue》《Essence》《The New Yorker》等多家媒體,并在 2006 年成為歷史上首位憑借時尚評論獲得普利策獎的記者。她長期擅長把時尚看作身份、權力與文化政治的外顯,而不僅僅是美學表現。
Via Political Fashion
在撰寫這本書的過程中, Robin Givhan 借助她多年積累的報道素材,也訪問了 Virgil Abloh 的父母、身邊的朋友、合作過的設計師,以及一些不在時尚圈、卻同樣具有美學眼光的藝術家和建筑師。正是這些人的講述,讓她得以更全面地理解 Virgil 在非傳統意義上的貢獻。同時,她還深入研讀了 Virgil Abloh 留下的演講、講座和訪談記錄,從中可以感受到他一貫的慷慨與坦率——總是樂于分享自己對設計的理解和創作的方法論。
Via Harvard Graduate School of Design
《Make It Ours》并沒有沿著時間線逐年講述 Virgil Abloh 人生的每一個階段,而是剖析支撐他走向巔峰的心態、環境和文化語境。通過串聯不同的文化、地理與歷史線索,揭示一些看似微小卻深刻塑造了 Virgil Abloh 的背景。書中有一句話寫道:「一個黑人,一個移民之子,不僅僅去爭取所謂的美國夢,他的加入讓這個夢想本身更有價值?!?/p>
Via GQ
作為加納移民家庭的孩子,Virgil Abloh 身上沒有傳統美國黑人群體所承載的奴隸制或「大遷徙」帶來的創傷。在 2009 年進入 FENDI 實習前,奢侈時尚界對他本人以及黑人群體的固有偏見,這些都構成了他后來叩開行業大門的文化背景。
Via OakyAfrica
Robin Givhan 在接受采訪時提到,最初對 Virgil Abloh 是否足夠「偉大」還心存質疑,但當她深入研究他的職業軌跡,并觀察到他在粉絲群體中激發出的強烈情感聯結后,她開始意識到,或許可以建立一種全新的評價體系:不再僅僅根據衣服本身的廓形和造型來定義「偉大」,而是去看一個品牌、一個名字,能給人們帶來怎樣的歸屬感和身份認同感。
Via Farfetch
這樣的觀點也為我們帶來啟發,Virgil Abloh 的力量不在于做出了怎樣的設計,而在于他讓人們相信自己可以「被看見」。就像 OFF-WHITE? 不是一個以奢侈材質和精湛剪裁取勝的品牌,但它激發出一種近乎運動隊式的情感歸屬,如一件印有隊徽的球衣,象征著某種群體身份,而不是簡單的服裝本身。
被時尚系統長期忽視的黑人創意譜系
Via Jonathan Mannion
正如前面提到,加納移民家庭的孩子,Virgil Abloh 在以白人和拉美裔為主的天主教學校中成長。書中特別強調了他「在少數中的少數」的身份,使他從小就必須理解如何在主流秩序之外建立自我定位。
青少年時期的 Virgil Abloh | Via Instagram @virgileffects
與傳統設計師不同,Virgil Abloh 并未接受完整的時裝教育,而是從工程學位轉向建筑,最終依靠 DJ、視覺創意、印花 T 恤和青年社群的聯結,搭建起自己的創作路徑。從 Been Trill 到 Pyrex Vision、OFF-WHITE? 再到 LOUIS VUITTON,他的成長軌跡幾乎是對「天才設計師」神話的一種反證。他不是系統培養的產物,卻最終進入了最保守的奢侈品王國。
Ozwald Boateng & Edward Buchanan | Via EL PAíS、BOTTEGA VENETA
在《Make It Ours》中 Virgil Abloh 并未被獨立地講述個人成就,而是將其崛起的過程置于了一個「被時尚系統長期忽略的黑人創意譜系」中。除了 Virgil Abloh 之外,Ozwald Boateng 和 Edward Buchanan 也被「點名」,前者是以英式定制為根基、打破倫敦薩維爾街傳統規則的設計師,后者則是 BOTTEGA VENETA 史上首位黑人創意總監,在 1990 年代至 2000 年代初期奠定了品牌早期的設計基調。通過回顧這些人物的背景與影響,與 Virgil Abloh 登頂時尚金字塔的歷程構建了一條完整的文化路徑,這并非偶發事件,而是長期被壓抑之后的集體突破。
遺產開放性,打破時尚參與的門檻
Via ICON Magazine
在短暫而高強度的設計生涯中,Virgil Abloh 最重要的成就或許并不是一場秀或一款聯名鞋,而是讓人們相信「參與文化創造的權利,屬于所有人」。他改變了人們對「創意總監」角色的想象,也讓更多品牌開始思考是否可以大膽啟用那些「非典型」的候選人。LOUIS VUITTON 后來選擇 Pharrell Williams 接任,某種程度上就是這種思路的延續。
《System》雜志 Pharrell Williams 封面與 Virgil Abloh 同框 | Via System
在這個長期由白人、富人、學院派主導的封閉行業中,Virgil Abloh 打破了「參與門檻」的幻覺,把原本專屬于精英的文化象征重新賦權給邊緣者與年輕人。在他生命最后階段發起的 Post-Modern Scholarship Fund 便是這樣打破時尚門檻最具體的體現,這項獎學金專門資助來自有色人種和邊緣背景的學生進入時尚行業。他強調,不必通過特定的學?;虮尘耙材苷镜綍r尚話語權中心。
在被稱作「Abloh-ism」的無數句子里,那句「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 17 歲的自己」最能說明他傾注了多少心力去點燃年輕人的創意雄心。
Via Fashion Scholarship Fund
最后,書中還引用他提出的「3% 創新法則」,這個詞匯想必各位已經非常熟悉,也發展成當下非常有爭議性的一種設計方式。但是否可以往更深層的理解,這個邏輯不僅適用于設計,更像是一種文化姿態:不必摧毀舊世界才能擁有新世界,而是從現有的邊界中找到破口。
Virgil Abloh 不靠復雜剪裁或高定手藝打動時尚界,而是紅色「防調包扣」、加引號的詞匯等元素激活大眾對設計的顛覆性認知,但其留下的遠不止這些簡單的設計符號:他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種新的可能性?;仡櫬殬I生涯,Virgil Abloh 所做的也并不是簡單的多元化舉措,而是一種主動的商業智慧和遠見?!赴褧r尚從封閉的創意神殿里拉出來,交到大眾手中」,這大概就是《Make It Ours》的含義吧。
AUTHORterry
讓狗狗當運動品牌形象大使,是寵物陪伴經濟的新解法?
越來越「素」的高階品牌,還能保持審美獨立性嗎?
出道即巔峰,FILA FUSION 沿襲老爹鞋基因,深耕山系潮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