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來源:2025年6月,中科創星|硬科技冠軍企業創業營課堂精華。 分享嘉賓 : 米磊,“硬科技”理念提出者,中科創星創始合伙人。 高級筆記達人 | 天朗明月 責編 | 柒 排版 | 鵝妹子 第 9049 篇深度好文:7685 字 | 15 分鐘 閱讀
商業思維
筆記君說:
當下,世界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們站在三大歷史轉折點的交匯處:
科技的轉折點——第四次科技產業革命浪潮奔涌而至;
中國的轉折點——從人口紅利邁向創新紅利的關鍵躍遷;
世界的轉折點——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加速推進。
在這個烏卡時代,沒有任何確定性的商業模式,唯一確定的就是科技創新的指數級增長規律。而這個規律背后,是生命演化的必然選擇。
那么,創業者如何運用生命演化的規律和生存策略,從而實現關鍵破局?
今天這篇文章,我們就從底層技術和生命演化的角度來分析這件事,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一、對抗不確定性的
3大核心策略
1.熵減組織管理
今天,無論是生命的演化還是技術的演化,都受到最底層技術制約的熵增定律制約。
注:熵增定律源于熱力學第二定律,指在一個孤立系統中,熵(衡量系統無序程度的物理量)總是趨于增加,系統會從有序向無序狀態發展。
熵增定律是熱力學中最重要的定律,科學家非常重視這個定律,企業家也是如此。比如通用電氣和華為。
華為對此定律運用得非常深入,任正非強調組織必須有活力,不能出現熵增現象。
為了保持公司的不熵增,華為一直在進行優勝劣汰,對管理者實行嚴格的強制比例淘汰機制,每年至少有10%的管理者要下課,轉為普通員工。
人都存在惰性,很多中規中矩的人最后一定會向差人、懶散人看齊,這是人的惰性和熵增定律。
因此,避免熵增、保持活力和創新力是公司管理最核心的問題。
2.液態創新網絡
生命最早的演化是在海洋中,這是因為海洋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創新,即液態網絡。
生命在氣態、固態、液態和等離子態中的表現不同:
在等離子態中,由于溫度過高,生命無法活動;
在氣態中,氣體分子之間由于過于寬松,見一次面都很難;
固態太死板,很難形成合作和鏈接;
液態介于氣態和固態之間,恰好相反。
因此,在海洋水里,各個分子碰撞的機率和頻率會大很多,在水里更容易產生碰撞,碰撞可能產生連接,然后組裝成生命分子。
創新也是如此,創新需要形成液態網絡,讓大家能夠在一起碰撞的機率更大。
這也是為什么大城市更容易創新的原因,它就像液態網絡,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更頻繁,更容易產生思想碰撞,更容易出現創新。
在公司內部也是如此,谷歌將辦公室設計得非常開放,并且要有一個讓所有人聚集在一起的中心通道。
蘋果公司的辦公室要讓所有人在上下班時有一個自然而然聚集在一起的地方,讓所有員工碰到一起閑聊。
閑聊會意外產生火花和創新,這就是典型的液態創新網絡。
3.創業戰略選擇
① 選對大勢
創業必須遵循大勢,形勢比人強。
什么是大勢?即能看到別人沒有看到的趨勢,尤其是大多數人認為是最困難、不愿意做的時候。
比如馬斯克做SpaceX時,幾乎所有人都不支持他。
從人類歷史來看,工業革命(含科技革命)是最大的大勢。
誰能抓住工業革命,跟隨工業革命的大勢走,誰就能抓住下一輪增長的機會。
中國當年落后的原因是錯過了工業革命的大勢。西方從落后到遙遙領先,這正是工業革命的大勢。我們痛定思痛后,開始崛起、追趕,爭取趕上這個大勢。
從工業革命的歷史來看,人類的科技史涵蓋了物質、能源、信息、空間和生命五大領域,每個領域都有未來的核心方向,這些大趨勢都是我們關注和布局的。
經濟學家總結了過去60年的信息革命,即60年康波周期、20年庫茲涅茲周期和10年朱格拉周期。
什么是康波周期?
即每60年一次經濟繁榮、復蘇、衰退和蕭條的過程。目前我們正處于上一輪信息革命的衰退期和蕭條期。
我們可以觀察到從蒸汽機開始,經濟波動與科技革命的周期相似。康波周期由科技革命決定,科技決定經濟。
科技革命持續60年左右,無論是技術的不斷迭代,還是逐步達到科技瓶頸與局限,都屬于技術擴散的周期。
從蒸汽機革命到內燃機,再到集成電路,最后到人工智能,這些都是未來的大趨勢。
目前正處于新一輪科技革命開始爆發階段,AI革命也在其中。新科技革命爆發將帶動經濟迅速進入高速增長期。
因此我相信AI革命爆發之后,我們的經濟將再次復蘇和爆發。
庫茲涅茲周期就是指房地產周期。
以中國房地產為例,從1999年上漲到2019年,20年便結束了這一輪庫茲涅茲周期。
其三,每10年是朱格拉周期。
比如70年代是集成電路,80年代是電腦,投資了微軟,90年代是光纖通信,2000年代電腦連接之后便有互聯網,之后是人工智能。
信息時代的主要動力是摩爾定律和尼爾森定律,即計算+通信。這在AI時代仍然適用,GPU的算力仍然是這兩種能力的疊加。
因此,大家必須對周期有認知和了解。
只有在周期的終點投資和高點時才能發展得更好,千萬不能在高點投資,這非常危險。
② 壓強原理
孫子說十則圍之,五則攻之,這是兵法的絕技。
創業也是如此,與大公司打就是在局部戰場上占山為王,即找到大公司的邊緣地帶,在細分市場上以多打少。不要一上來就去跟龍頭公司競爭。
這是核心策略,即壓強原理。華為公司采用的就是壓強原理。
華為跟西方國家企業相比,實力較弱,然后它每次都把有限的資源集中在一處,在配置上大大超過競爭對手,重點突破并迅速擴大戰果,最終達到系統領先。
所以,大家不要分散力量,要聚焦,千萬不要試圖同時做很多事情。
蘋果最后成功的原因就是喬布斯回來后把所有產品線都砍掉,只剩下最核心的部分,最后都壓到一、兩個產品上,這就是聚焦。
③ 生態位思維
目前相關研究顯示,地球上可能有870萬個,甚至可能近千萬個物種,這些物種都有自己的生態位,即它們一定有一個絕活。
比如,大熊貓長得非常可愛,我覺得全世界可能都沒有第二個長得像大熊貓一樣可愛的動物。
為什么我們覺得可愛?因為對于人而言,大熊貓長得非常像我們的小寶寶,這個特質導致它確保只要有人在,大熊貓就一定能夠存活,這就是它生存的問題。
企業也是如此,你需要找到自己的生態位。這個世界有一部分是因為你而變得更好才能夠生存下來。
如果你與其他企業在同一個生態位上,就很危險,因為它很有可能取代你。
這正是生物演化的過程。
由于時間周期足夠長,導致真正生存的物種在最佳范圍內達到效率極致。
企業也是如此,必須考慮哪些事情可以達到極致。如果無法達到極致,就會被淘汰。
二、客戶價值與創業模型
1.創業模型
在創業進程中,需成功跨越三個關鍵關卡。
首要的是技術關與產品關。若已掌握核心技術,便需著力將產品進行深度開發與完善。而當企業有擴大規模的訴求時,對市場的深入了解則必不可少。
最后是管理關。隨著企業規模逐步擴大,其對管理能力的要求也會相應提升。
在創業早期,應著重以技術領先為核心競爭力,隨后向產品領先過渡,最終聚焦于客戶。在中后期發展階段,則主要依賴運營管理。
總之,企業進入主流市場,需要實現從技術領先到產品領先,再到客戶價值領先的遞進轉變。
2.客戶價值
客戶價值,即研究產品能為客戶帶來的價值。
客戶購買你的產品是因為你為他們提供的價值遠超競爭對手。因此,我們要為客戶提供超越競爭對手的商業價值。
這就是競爭效率,也是客戶價值領先戰略的核心。
這是我在10年前提出的VCT價值模型,即:
單位價值=產品總價值/(時間成本+價格成本)
通過這個公式,可計算出你提供的價值大小。價值越高,客戶越傾向于購買;價值越低,則客戶購買意愿越低。
以小米為例,當年小米涉足手機市場時,智能手機價格普遍在四五千元,而小米將價格降至兩千元左右,這一舉措使得眾多對價格敏感的客戶紛紛選擇購買其手機。
小米在價格成本上展現出顯著優勢,但同時,客戶也需承擔一定的時間成本。
另一個公式是耐奎斯特定律,當信號強度為噪聲的兩倍時,噪聲即可被忽略不計。
據此定律,要么將價值提升兩倍,要么將價格降低一半,要么將時間成本削減一半,如此都能給客戶帶來極強的沖擊感。
小米進軍汽車領域也是如此,這輛汽車的配置是50萬,而我只賣25萬,此時用戶便容易忽略其他方面的因素,雷軍把這一招用得很好。
3.客戶需求強度
在商業分析中,VCT價值模型還有一個更細節的部分,即客戶需求強度。依據馬斯洛需求理論,人類最基本的需求聚焦于吃穿住行等方面。
改革開放初期,最初頭部企業的轉型都是圍繞吃穿住行展開。比如:
房地產行業的興起,對應的是人們對居住安全的需求;
汽車行業的崛起,則滿足了人們在出行方面的需求。
隨著經濟發展和生活水平的提升,需求層次進一步上升,人們開始追求歸屬感,也就是社交關系的滿足。
正因如此,像騰訊、抖音這類專注于社交領域的企業得以蓬勃發展。
再往后,需求逐漸向尊重與自我實現層面遞進,消費也從物質層面慢慢向情感層面過渡。
例如當下備受矚目的泡泡瑪特,便是契合了這一階段消費者對于情感消費的需求。
由此可見,我們必須充分關注消費者需求的演變規律。
我們的價值曲線與消費者的需求強度系數緊密相關,需要深入研究消費者對不同需求強度的敏感程度。
以蘋果手機和華為手機為例,主要面向的是對價值高度敏感的客戶。
這類客戶更為關注產品的價值,對價格因素相對不敏感,而且他們的時間成本較高,往往只追求最優質的產品。
因此,在市場運營中,我們需要精準篩選并細致劃分客戶群體。
在進行客戶群體細分時,要將需求強度納入相關公式中,以此準確找到自身客戶的定位。
因此,創業成功=勢能x戰略x執行x市場空間x競爭強度x團隊,即取勢、明道、執行、天時地利人和。
所謂“天時”,主要體現在市場空間和滲透率兩個方面:
首先來看滲透率。
當市場滲透率處于10%以內時,企業發展態勢通常較為良好;而當滲透率處于20%至80%區間時,市場進入高增長階段,企業也會隨之呈現高速增長的態勢。
然而,隨著市場滲透率的不斷提高,競爭對手會越來越多,市場增長速度也會逐漸放緩,此時企業發展將面臨較大挑戰。
其次是市場空間,也可稱為市場競爭程度。市場競爭程度越激烈,企業成功的概率就越低。
當然,除了市場因素外,團隊和人際關系也至關重要。
團隊的實力強弱、團結協作能力高低,都對企業創業的成功概率有著顯著影響。
如果在這些方面表現優異,企業創業的成功概率就會大大提高;反之,若某些方面存在不足,則會對創業企業的總市值和成功率產生不利影響。
三、從生命演化中學習生存策略
1.植物策略
目前,除微生物外,地球上最主要的生存者,植物有30萬種,動物有150多萬種。
植物的演化讓你想象不到。有一種植物非常神奇,它能夠吸引雷電并且靠這個生存。
每次天上打雷、放閃電,它就把雷電吸引到這里,雷擊一打之后把方圓十幾米的其他植物都劈死,從而獲得了很好的生存空間。
但它沒有問題,并且具有極強的抗雷擊能力,這是非常神奇的事情,它竟然能夠演化到適應雷電,而且它把大自然的力量運用到極致。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在中國科學院的西雙版納植物園里有一種植物叫絞殺榕。它生長在其他已經長好的植物中,繞著它生長后就把它絞殺,之后植物的生存空間就有了。
熱帶雨林中的植物,為了爭奪陽光,所有植物都長得非常高、密密麻麻,遮住整個陽光。
所以,只有大樹底下不長草,因為大樹底下的草看不見陽光。
作為創業企業,我們就是大樹下面的“草”。
很多事情,比如華為、騰訊、阿里等大公司都干了,我們小公司就屬于這些大樹底下的草,大多數肯定拼殺不過,怎么辦?
大家也許不知道,植物的智慧是很有意思的。為了適應環境,很多植物就變成了耐陰植物,沒有陽光也能生長。
雖然它們可以在沒有陽光的情況下生長,但是生長速度很慢。
它們的特性是等到突然有一天,比如100年之后大樹倒了,天上突然出現一片亮光,陽光出現之后,它們會開始瘋狂地生長,而且長得特別快。
創業公司需要學會用最低成本生存。即使在陽光稀少的情況下,也要學會保持生存能力。
一旦市場給你機會,冒出陽光時,就要爆發出巨大能量,以極快的速度茁壯成長,立刻長成參天大樹。
這正是植物的智慧,我們需要學習這種智慧,學會在低成本中運行,不能因為現在沒有陽光就一直抱怨,抱怨沒有用處,也無法繼續生活,我們需要學會即使沒有陽光也能生長。
2.動物策略
動物和植物相比,植物顯得比較老實,是靠自己吸取陽光。
但動物不是,動物懶得自己利用陽光而是直接利用氧氣,只不過是通過去吃植物或動物來間接獲取太陽的能量。
所以,動物比拼的就是看誰能夠把別人吃掉,即追求更高、更快、更強。大家都說森林之王是老虎、獅子,為什么最后人類勝出?實際上是非常反直覺的。
我們通常認為動物的成功取決于爪子更鋒利、跑得更快、跳得更高,這樣反而沒有獲取更多熱量。
在生物鏈中,人類原本是偏低級的生物,我們的祖先是雜食動物,這就說明人類的日子不好過,有果子就吃果子,沒有果子就吃其他雜亂的食物。
遠古時候,人類在非洲大草原上吃的都是第三級的食物,即獅子捕羚羊后,先食用最頂尖、最好吃的肉。
接下來是鬣狗,將獅子食用的棒骨和骨頭舔完,之后人類更慘,只剩下被舔完的大腿骨。沒辦法,人類就拿石頭把腿骨砸開,喝骨髓。
但是沒想到吃什么補什么。人的腦子似乎變好了,大腦開始變得越來越復雜,人類開始使用工具,使用火代替堅硬的牙齒,烤熟吃就不一樣。
這正是人類的生存智慧帶來的巨大變化。具體表現在以下3個方面:
第一,認知革命
人的大腦變大后會帶來副作用,即大腦耗能非常高。大腦質量占到人體的2%,人在坐著靜息時,能耗卻占據人體的25%。
因此,現在人最大的兩個風險是腦梗和心梗,即大腦能耗非常高。
但也有好處,它的好處體現在兩個方面:
一方面,人類利用大腦產生發明,發明可以傳播和累積,這對人類文明產生巨大好處。
另一方面,大腦變得越來越復雜,讓人產生互聯。
這與企業管理相似,許多企業不從事研發,因為研發短期不見效,大腦短期內也不見效,但它是長期積累,長期就會很見效。
大多數動物因為短視而未發展大腦,這與大多數企業因為短視而不進行研發相同。
第二,合作共贏
全球最高的植物是紅杉樹,其高度達到120米。
樹根很淺卻能不倒,因為它底下的根連成了根網,大概有幾個足球場那么大。所以這么多樹在一起,它是倒不了的。
這就是一個合作共贏的道理,僅靠自己的力量是不夠的。
我覺得要把企業做大,合作伙伴就得越多,企業砥礪風險的能力就越強,獲取的氧份也就更多,這非常重要。
第三,科技迭代
人類擁有大腦之后與所有動物產生了不同的道路,演化到今天,走向了知識積累和創新。
人類開始發展外掛,比如,搞弓箭、武器,最后把大型的哺乳動物——猛犸象都獵殺完,吃完后沒有辦法,就自己養著動物吃。
生命的演化速度非常慢,但人類找到了一條新的道路,即科技迭代進化。
這是從宇宙演化到生物,從生物再到人類技術,他們的演化過程都一脈相承,在這個過程中,科技的發展非常迅速。
這正是“人之道,損不足而奉有余”。
通過其他物種來填補自己的肚子,使人類成為最成功的生物。這依靠的就是認知革命到合作共贏,再到科技。
四、中國硬科技破局三大關鍵
1.工程師紅利
目前,中國的工程師數量是世界上最多的,最頂尖的工程師與美國相差不大。
美國的問題在于,沒有中流砥柱的工程師就落不了地,還得靠華人落地。
現在,中國工程師的效率非常高。
比如在創新藥領域,中國工程師的研發速度是美國的一倍,研發周期可減少一半,而成本僅為美國的一半。當前,創新藥領域也迎來了很好的發展時期。
現在美國的VC(風險投資機構),問美國創業者時,所關注的重點之一都是其團隊成員構成。
他們會問團隊中的中國人在哪?如果沒有中國人,那公司里具體誰負責干活?由此可見,華人工程師的價值非常大。
我認為,中國現在的效率優勢是一個大概率的事件,在多數場景下,我們的研發時間可以降低一半,成本也能降低一半,這意味著我們的效率可能是美國的4倍。
中國目前處于被低估的狀態,這是一個大方向。目前中國最好、最成功的公司都是利用工程師紅利,比如華為、比亞迪、寧德時代和大疆。
因此,硬科技企業一定要使用好工程師,我們至少還有20、30年的紅利期。
2.耐心資本
當前,我國在諸多核心技術領域仍受制于人。
這并非因為中國人缺乏能力,而更多是源于我國投資人缺乏足夠的耐心,未能向科研人員和企業投入充足的資源,導致大家面臨資金短缺、時間緊迫的困境,難以進行長期創新投入和研發。
因此,那些需要10年以上才能取得成果的項目,如今都遭遇了“卡脖子”問題。
事實上,只要我們擁有有耐心的資本,中國企業絕不遜色。
中國只要腳踏實地、持續努力,再過20年、30年,超越西方絕非難事。正如總書記所指出的,這是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為我們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歷史機遇。
在這個偉大的時代,我們迎來了世界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與我國轉變發展方式的關鍵交匯期。
從大勢來看,我們必須清晰洞察知識、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周期,以及大國崛起的規律。
硬科技作為國家競爭力的核心,其八大領域包括人工智能、生物技術、信息技術、航空航天、光電芯片、新材料、新能源和智能制造。這些領域的投資規律呈現指數增長特點。
這意味著在工業革命后,硬科技領域的投資初期可能只有投入而無回報,但一旦跨越拐點,回報將迅速增加,形成指數級增長。所以,硬科技公司特別需要耐心資本的支持。
然而,科技與資本之間存在三個顯著的矛盾:
第一,確定與不確定之間存在矛盾。資本追求確定性,科技創新天生就存在不確定性,越早不確定性越高。 第二,短線與長線的矛盾。當前中國資本多具短期屬性,而科技創新則需長周期投入,因此,現有資金難以投向硬科技領域。 第三,大錢和小錢的矛盾。盡管中國目前國家層面及銀行、保險等機構擁有上百萬億的資金規模,但這些資金不能有效流入小額投資領域。
針對以上問題,我很早就呼吁應通過母基金、風險投資等模式,構建起類似“鄭國渠”的引導機制,將資金導向初創企業。投早、投小、投長、投硬。
3.硬科技精神
第一,勇擔使命。
創業者需要有使命感,比如我們在2014年投資半導體。
當時半導體當時被公認為夕陽產業,美國VC投資半導體上游公司的市盈率只有10倍,而互聯網可能是百倍以上。
但對于中國而言,沒有半導體產業就無法發展。所以,所以我們就做了這件事情。
第二,敢為人先。
在很多領域,比如光子、量子、核聚變和商業航天領域,在其他人還沒有關注到的時候,我們都是前瞻性地進行了布局。
雖然這些都是我們最早投入的項目,但是仍然冒了風險,現在已經取得了很好的回報。
第三,啃硬骨頭。
我覺得中國現在最容易的事已經完成,只剩最難的事情了。因此要做最難的事情才有商業價值。
第四,十年磨劍。
選擇了最困難的事情,就要有十年磨一劍的精神。
創業需要尋找規律和邊界條件。
首先,我們需要確定邊界條件。
在前期,我們需要了解前人的成功規律和成功的邊界條件。正如牛頓定律,在某些情況下有效,在某些情況下無效。
實際上,所有科學規律都無限接近真相,而無法保證它永遠都是真理,在一些特殊的邊界條件下都會失真。
第二,選對戰略方向。在大勢選擇好之后,戰略也需要選對方向和定位。戰略定位之后,才有可能制定進攻策略,選對之后才有可能產生競爭行為。
第三,執行到位。執行必須到位,否則不行。
作為投資人,我們的本職工作是發現并創造價值,但僅此還不夠。我們應有更高的追求。早在2019年,我們就率先提出了ESK價值理念:其中,“E”代表經濟價值,“S”代表社會價值,“K”代表知識價值。
《左傳》有云:“立德、立言、立功乃完人之‘三不朽’。”將此與ESK理念相結合,就是致力于提升社會價值(立德)、知識價值(立言)和經濟價值(立功)。我們應將個人的人生融入國家和社會的命運之中,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當下我們,如果想要做好事、做大事,就應該有這樣的大志向。
最后,我再說一下我們公司的使命:助力科技創新驅動發展,助推中國重返世界之巔。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筆記俠立場。
主辦方簡介——
“中科創星 · 硬科技冠軍企業創業營”,是國內首個專注于硬科技領域的創業訓練營,致力于發掘與長期陪伴硬科技冠軍企業,打造開放、深度的“頂級硬科技創業者圈層”。
冠軍營從“好同學”“好課程”“好鏈接”作為切入點,遴選優質的早期科技企業創始人加入,打磨出硬科技特色的實戰化、產業化原創課程體系,并提供資源鏈接與專家服務。賦能早期科技創業者系統提升商業認知,突破從科技到商業鴻溝中的關鍵障礙,成就硬科技冠軍企業。
好文閱讀推薦:
分享、點贊、在看,3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