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今天,還是有很多人更信任油車。
開著踏實,修理方便,不用排隊充電,怎么想都挺合適——
甚至有人覺得,新能源只是“潮流一時”,油車才是“底氣一生”。
但殘酷的是,市場的選擇,已經走向了另一面。
截至2025年5月,燃油車的市場滲透率,已經跌破了48%,而在2019年,這個數字還高達95%。
短短六年,從“絕對主角”變成“邊緣選項”,落差非常刺眼。
這真的只是因為“新能源太能卷”嗎?
也許沒那么簡單。
越來越多的信號在說明:不是別人太猛,而是燃油車真的跟不上未來了。
為什么這么說?
因為它身上的3個根本性難題,是硬傷,也是它逃不掉的宿命。
提到這個問題,很多人可能并不服氣,覺得是中國的油價更貴,油車才賣不動。
如果油價降下來,油車的使用成本降低了,這怎么還能算“硬傷”呢?
但事實恰恰相反——哪怕油價降到3塊錢一升,純油車依然沒優勢。
為啥?因為新能源車“也能加油”,但比油車用得更省。
比如比亞迪秦,滿油滿電的情況下,一口氣跑出過1977公里的續航紀錄。
而同等油量下,哪臺燃油車能做到?基本沒有。
說白了,你不讓它充電,它還用油發電——而且發電的利用效率,遠比純燒油要高。
舉個例子:一般來說,1升油能發3.6度電,再結合動能回收,能耗直接能逆天。
算筆賬你就明白了:
百公里電耗按12度算,2.5升油就夠用;
折算下來,比很多1.0T小排量車還省油——但動力、平順性、靜音性卻全面領先。
這才是使用成本的真正“降維打擊”:
不是你油貴,而是我不光能用油,還能比你更省、更聰明地用。
所以說,這不是節省幾塊油錢的事,而是體系效率的全面碾壓。
而這,就是油車繞不過去的第一道硬傷。
雖然在很多人看來,智能化這種東西可有可無,車能開、好開就行了。
但事實,并不是這樣的。
因為汽車的最終形態,一定是智能化、科技化的,可以幫我們“自動駕駛”、“輔助決策”,甚至作為“移動的家”。
但純燃油車能做到這點嗎?
實話實說,真的很難!
倒不是說燃油車不能裝屏幕,不能上8295芯片,而是它的底層架構,很難做好這點。
畢竟,它的發動機、變速箱、油門、轉向、剎車,絕大多數依舊靠傳統的線控邏輯——
液壓結構在工作,軟件在整車控制中,只是輔助角色。
但智能化的核心是什么?是軟件定義汽車,是“整車控制一體化”。
你得有一個強算力的中樞,把所有傳感器、執行器、動力系統整合成一個統一的大腦——這在燃油車上,幾乎做不到。
更關鍵的是,智能駕駛高度依賴“可控的動力響應”。
而燃油車的響應慢、不可調、延遲大,很多高階智駕動作(比如自動變道、緊急避障)根本調不出預期效果。
你讓它學會“自動”,它偏偏控制慢半拍。
這才是燃油車真正的難點所在:它不是不想智能化,而是它的“身體”不接受這套“靈魂”。
但想成為一輛未來的汽車,就必須做好“智能化”——
于是乎,這就成了燃油車,繞不過去的第二道坎。
說到這個問題,很多人可能覺得有點遙遠,甚至有點“宏大敘事”。
因為什么“能源結構轉型”、“碳達峰碳中和”,聽起來像是國家層面的事,離我們普通人挺遠。
可問題是——真沒那么遠!
因為你每天開車去的每一公里,其實都和這個問題綁在一起。
說白了,燃油車的本質是什么?就是高度依賴石油這種不可再生能源。
而中國的石油對外依存度,長期超過70%。
你聽起來可能無感,但我告訴你:我們進口的油,大部分都靠海運,必須穿過馬六甲海峽、南海等敏感海域。
一旦哪天國際局勢一緊張,或者原油價格猛漲,我們就會瞬間被卡住脖子。
你還覺得沒關系嗎?
而新能源車呢?就完全不一樣了。
從電池、電控,到整車制造、充電樁、智能化系統,我們有完整的產業鏈,有技術,有資源,更重要的是,有主動權。
不是說“湊合也行”,而是我們真的有條件走得更好、更穩。
所以問題的關鍵,不是“油車行不行”,而是繼續堅持,會讓我們始終受制于人;
而轉向新能源,至少有翻盤的可能。
這,就是燃油車逃不掉的第三道硬傷——它的能源根基,就注定了它不適合中國的未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