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當氣溫飆升至40度,連意志堅定的德國人也難以承受。
然而這個以工業聞名的國家,空調擁有率卻僅有13%,絕大多數民眾家中并無制冷設備。
面對酷暑侵襲,德國居民紛紛前往圖書館、博物館等公共場所享受清涼,醫院與養老機構中的年長者也因此備受煎熬。
為何如此多的德國人不選擇安裝空調?難道這臺機器真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罪惡”嗎?
德國的夏天
德國人不愿裝空調的習慣,得從他們骨子里的一種“將就哲學”談起。
在老一輩德國人的記憶中,夏日高溫并不算難題。白天再熱,夜晚便迅速降溫,蓋著被子入睡是日常操作。這種共同的生活經驗,使他們形成了一種根深蒂固的認知:酷暑只是短暫現象,忍幾天自然過去。
為了每年最多三四周的炎熱天氣,去鑿墻打孔、承擔高昂電費,在他們看來性價比極低,完全是過度反應。
這種心態,恰似我們南方人看待集中供暖。冬季濕冷難耐,但誰會為了幾個月的寒冷,每家每戶都鋪設地暖呢?
這背后,是一種源于物資匱乏時期的生活智慧:能省則省,不過度投入。汗流浹背地度過夏季,甚至成為一種值得自豪的表現,仿佛在用身體詮釋自己多么節儉、多么堅韌。
這種硬扛,不只是心理上的堅持。他們還有一套物理層面的底氣,一份來自工程師精神的自信。
德國有一種國家級的建筑標準,稱為“被動房”。簡而言之,就是把房屋打造成一個巨型保溫杯:墻體厚實如城墻,窗戶采用三層玻璃結構,密封性能堪比潛艇。
這套設計最初是為了冬季保暖,盡可能減少取暖能耗。但在德國人的認知中,這一理念同樣適用于夏季。他們堅信,厚重的墻體可以隔絕日間熱浪,高效的通風系統可在夜間引入涼爽空氣。
依靠建筑本身的智慧來應對自然環境,遠比依賴空調這類簡單粗暴的設備更高級。這是一種典型的工程師式浪漫,一種“以人為本,磚石御暑”的信念。
可惜的是,當室外溫度連續數日鎖定在40度時,這份自信徹底崩塌。厚重墻體成了熱量的“蓄熱器”,極致密封性使得熱氣無處散發,保溫杯瞬間變成高壓鍋,“被動房”也隨之淪為“被動蒸籠”。
重視環保的德國
即便房屋無法有效散熱,還有一個最后的心理防線——環保理念。
在德國,環保幾乎是一種全民信仰,深深植根于國民價值觀之中。而空調,在許多德國人眼中,正是破壞環境的“罪魁禍首”。
它不僅耗電量巨大,背后的電力來源大多為高碳排放的火力發電或天然氣發電。其使用的制冷劑,也曾是臭氧層破壞的主要元兇之一。
這些“原罪”,讓許多德國人產生強烈的道德負罪感。為了個人短暫的舒適,而加速全球變暖,這在他們看來是對地球的背叛。
因此,他們寧愿用濕毛巾敷脖子、每天沖八次冷水澡,也要堅守環保信條。汗水在此刻不再是狼狽的象征,反而成了一種榮耀,代表著自己對生態的責任。
空調的成本賬上,除了經濟賬和舒適賬,還多了一筆沉重的“道德賬”。當然,理念歸理念,現實賬單也不能忽視。
在德國,一臺普通的壁掛式空調,光是設備價格就要一千到兩千歐元。但真正嚇人的是安裝費用,找一位持證技師上門鉆孔、接線,一千五百歐元只是起步價。
整套下來,三千歐元輕松花掉,折合人民幣超過兩萬元。這筆錢,在德國足以購買一輛狀況良好的二手高爾夫。為了每年那三四個星期的酷熱,搭上一輛車,多數家庭權衡之后,還是覺得自己的身體更能“抗造”。
電價更是歐洲頂級水平,一度電換算成人民幣要兩三塊。如果整個夏天敞開吹,月底賬單帶來的沖擊力,可能比空調本身還要“透心涼”。
更何況,德國一半以上人口都是租房居住。想裝空調,還得看房東臉色。很多老舊房屋的房東一聽要在墻上開洞,腦袋搖得像撥浪鼓,生怕影響建筑結構。若是碰上受保護的歷史建筑,裝空調的流程比買房過戶還要繁瑣。
這么折騰一圈,怎么看都是一筆賠本買賣。
然而,再牢固的信念,也擋不住持續40度的高溫炙烤。當引以為傲的“被動房”也不堪重負時,德國人終于撐不住了。
政府發布的防暑建議,翻來覆去依舊是“多喝水、待在陰涼處”之類的老生常談。真正有效的,是民間自發形成的避暑方式。
一到酷暑時節,德國各地的圖書館、博物館、教堂和商場就人滿為患。大家心照不宣地聚集于此,并非為了求知、祈禱或購物,純粹是為了享受免費的冷氣,就像我們村口大樹下乘涼的鄉親們一樣。
柏林市政府甚至推出了“城市降溫地圖”,詳細標注出全市的免費飲水點、噴泉和公共避暑場所。這種務實的“心理降溫法”與集體蹭涼的奇觀,本身就是一場充滿無奈與幽默的行為藝術。
更嚴重的問題在于,醫院和養老院里因缺乏空調而備受煎熬的老人,已經將這個問題從“生活方式”的討論,上升到了“生命安全”的層面。
結語
空調,在這里早已超越了一臺家電的意義,它成了一面鏡子。
這面鏡子映射出的不僅是滾滾熱浪,更是一個強大工業國家在時代轉型期所面臨的迷茫與執念。
信息源:
央視網:2025-07-01,德國“炙烤模式”持續:多地超40℃ 政府敦促民眾防暑降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