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華為、小米等企業陸續發布自研芯片,也預示著西方國家對中國的“芯片戰爭”基本宣告失敗,雖然這幾年的“限芯令”對中國企業造成了不小的影響,但也反向提升了中國科技企業的成長。
相信很多人都是從2019年美國加碼中國企業制裁升級事件之后,開始了解中國芯片產生的,但其實從2000年開始,我們國家就已經開始扶持集成電路產業,如今聲名大噪的中芯國際、華虹半導體、中微半導體等企業都是在這個時間段成立的。
經過近20年的發展,中國半導體產業已經開始掌握成熟的28nm成熟芯片制造技術,解決了國內80%基礎芯片供應問題,并且開始往更高水平的技術與制程的發展。
很多人認為美國對中國的芯片封鎖是為了商戰,是為了打壓中國企業,但其實美國對中國的制裁,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看到了中國企業對美國芯片壟斷的苗條。
在美國“高筑城墻”之后,中國企業被迫切斷了全球供應鏈體系,開始全面轉型自主化生產制造,中芯國際在梁孟松的帶領下掌握了Fin FET晶體管技術,完成了14nm芯片的本土化制造,開始研發更高水平的7nm以及N+1工藝,嘗試突破中國企業在先進芯片上面的技術壁壘。
對此,臺積電前副總裁蔣尚義在接受采訪時表示:
在全球成熟芯片市場,中國大陸企業正在主導成熟芯片的產能,如果大陸企業開始用國產供應鏈大批量制造成熟芯片,那么中國大陸科技企業可以吃遍全球,他們的芯片價格可以壓到非常低,但其他企業不可以,一旦如此,中國企業將徹底占據成熟芯片市場。
根據官方數據統計,2024年中國大陸成熟芯片產能搞到75萬片/月,不僅滿足國內基礎電器產品使用,還可以返銷海外,實現經濟正循環。
不僅如此,中國大陸的成熟芯片價格僅為國際均價的60%,由于我們的國產芯片屬于“源頭廠家”,省去了很多中間商,所以成本會低很多,價格自然也會便宜。
中國芯片不斷出口海外,影響最大的就是臺積電、三星、高通等企業,全球第一大芯片生產加工企業臺積電從2023年的60萬片/月,暴跌到45萬片/月,高通倉庫內的中低端芯片積壓嚴重,經過幾年的積累之后,中國芯片全球市場占比已經來到33%,位居全球首位。
雖然在10nm-22nm芯片節點存在優勢,但我們必須承認在7nm以及7nm以下節點的先進芯片領域仍被西方國家所掌握,尤其是光刻機技術仍是一大難題,但是在美國的全面制裁下能做到如此地步,中國科技企業已經非常厲害了。
雖然我們在短時間內無法攻克頂級芯片這些頂尖的技術,但成熟芯片的產能爆發也讓中國芯片具備了成本優勢,成為全球芯片產業鏈的重要一環,相信在科技企業以及國家的大力扶持之下,中國芯片將會不斷拉近與國際頂級水平的距離,最終實現全面超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