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丁灣是船只自南進入蘇伊士運河的必經之路。但自2008年以來,該海域已累計發生80多起海盜襲擊事件,平均每4天就有一艘船遭劫,劫船成功率一度高達100%,堪稱"出手必中"。由于長期存在且難以管制的海盜活動,這片石油運輸的"動脈"被冠以"海盜巷"的惡名,令往來商船唯恐避之不及。
那么,亞丁灣海盜對待各國商船的態度如何?亞丁灣位于非洲大陸東部海域與阿拉伯半島之間,也門與索馬里兩國交界處。橫行于此的海盜深諳"柿子專挑軟的捏"的生存法則,總能準確辨別哪些船只可欺,哪些需避讓。不過,這些亡命之徒并非天生就懂得欺軟怕硬。
上世紀90年代初期,索馬里內戰導致民不聊生,農民們丟下農具拿起AK47落草為寇,將貨船視為翻身捷徑。他們曾從部分國家撈足好處,也在海上強國的威壓下倉皇逃竄。這種"欺軟怕硬"的習性,是在血的教訓中逐漸形成的。
2009年4月,懸掛美國國旗的"馬士基·阿拉巴馬"號貨輪在駛往肯尼亞途中遭遇海盜。8日凌晨,船長菲利普斯發現兩艘快艇尾隨并越過警戒線。雖然海盜最初因美國國旗退卻一艘,但最終仍有4人登船。他們不僅獅子大開口索要千萬美元贖金,更開創了"在海上用刀架在美國脖子上"的先例。經過4天對峙,美軍海豹突擊隊擊斃3名海盜,生擒1人。此役成為海盜轉向針對性搶劫的重要轉折點。
2010年5月,俄羅斯"莫斯科大學"號油輪在懸掛利比亞國旗航行時遭劫。海盜本以為又遇到"軟柿子",卻遭遇俄軍"沙波什尼科夫元帥"號驅逐艦的迅猛營救。22分鐘內,10名海盜被制服,1人被擊斃。俄軍更"貼心"地提供救生艇和燃油,任其在鯊魚出沒的海域自生自滅。這次教訓讓俄羅斯成為海盜最忌憚的國家之一。
相比之下,印度、韓國等國的商船則屢成獵物:2010年,印度"阿斯法爾特"號貨輪被劫,海盜撕毀360萬美元贖金協議,最終導致7名人質被扣10個月;2010年,韓國"珊瑚夢想"號油輪遭劫持271天,最終支付約900萬美元贖金;2011年,同一批海盜再次襲擊韓國"珊瑚珠寶"號,引發韓國海軍突擊隊營救行動,擊斃8名海盜解救全部人質。
這些案例折射出殘酷的海運現實,在公海這個"法律真空地帶",商船的安全不取決于航向,而在于國旗所代表的國家實力。正如武俠小說中的地痞流氓,唯有以雷霆手段回擊,才能讓海盜聞風喪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