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一名網友在社交平臺發帖爆料,稱自己連續一周遭遇鄰居冒用自家的地址點外賣。
鄰居在自家門口取走外賣
據青島廣電報道,當事人李女士(化名)描述,自6月底起,她頻繁發現家中門口出現非本人訂購的外賣,起初以為是配送錯誤,未予理會。但連續多日后,李女士調取樓道監控發現,對面鄰居多次在騎手送達時,通過短信或平臺消息指引騎手將外賣放在自家門口,隨后趁無人時取走。
女子被鄰居冒用地址點外賣
現場視頻顯示,7月5日,李女士在樓梯間偶遇正在配送的騎手,核對訂單后確認收貨地址是自己家,但鄰居通過平臺私信要求騎手“改送隔壁”。李女士隨即上門理論,“你為什么要填602的地址接外賣?”鄰居卻輕描淡寫地回應:“可能不小心點錯了地址,改一下不就好了。”
鄰居認為“改一下就好了”
李女士質問對方,為什么連續一周都填自己家的地址,并表示如果再次發生這種情況,自己就會報警。鄰居卻拒絕進一步解釋,稱“隨便你”,并關閉了自家房門。
自家住址被鄰居連續一周用于點外賣,鄰居的行為是否違法?李女士應當如何維權?國家“雙千計劃”法學專家、芙蓉律師事務所主任陳平凡進行了法律解讀。
根據我國現行法律規定,鄰居連續一周冒用李女士住址點外賣的行為已涉嫌違法,具體法律分析及維權建議如下:
一、違法行為分析
1. 隱私權侵權:根據《民法典》第1032條,自然人享有隱私權,任何組織或個人不得以刺探、侵擾等方式侵害他人隱私權。鄰居持續冒用地址并在門口攔截外賣,已構成對李女士生活安寧的侵擾,屬于隱私權侵權行為。
2. 治安違法風險:根據《治安管理處罰法》第42條,多次發送侮辱、恐嚇或其他信息干擾他人正常生活的,可處5日以下拘留或500元以下罰款;情節較重的可處5-10日拘留并處500元以下罰款。若鄰居的冒用行為已形成持續性騷擾,公安機關可據此處罰。
3. 詐騙罪可能
若鄰居存在以下行為:通過冒用地址向平臺虛構事實騙取餐費賠償;故意編造外賣未送達等理由獲取非法得利。數額較大時,一般為3000元以上,則可適用《刑法》第266條追究其涉嫌詐騙罪的追究刑責。
二、李女士維權途徑
1. 證據固定
通過以下方式取證:保存外賣訂單截圖;調取家門口監控視頻(記錄鄰居的攔截行為);與外賣騎手溝通獲取鄰居私信要求改配送地址的記錄。
2. 平臺維權
立即向外賣平臺投訴侵權行為,要求:封禁對方賬號;若平臺經提醒后仍不采取措施,可追究其違反《電子商務法》第27條(用戶信息核驗義務)的平臺責任;提供涉事訂單的完整信息用于后續訴訟。
3. 行政投訴
持證據向公安機關報案,要求對鄰居干擾生活安寧的行為適用《治安管理處罰法》第42條處理。若查實其通過冒用地址騙取平臺賠償,可轉刑事立案。
4. 民事起訴
向法院提起侵權之訴,主張:要求停止侵權行為;賠償由此產生的額外支出(如誤工損失等);主張精神損害賠償。
三、特別建議
對平臺審核漏洞問題,可向市場監督管理部門提出行政投訴,要求其依據《電子商務法》第27條履行用戶信息核驗義務。
建議李女士優先通過平臺投訴+報警的途徑固定證據并形成威懾,若鄰居仍持續侵權,再行提起訴訟。整個過程中需注意避免私自曝光監控等可能引發名譽權糾紛的行為,確保維權方式合法。
瀟湘晨報記者曾永紅 實習生涂子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