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我是胖胖。
不得不說,現在我們現實生活中看到的很多企業,是越來越不把人當人看了。
既不尊重員工的時間,也不尊重員工的邊界,更不會尊重員工的生活。
為什么這么說?
因為一個很典型、但又被默認合理的現象就是:
公司要求員工用自己的手機,把公司的業務、廣告、發到自己的社交圈。
聽起來像是“小事”,但在胖胖看來,這種行為極其惡劣。
因為這事的本質上是一種披著“團結奮斗”外衣的職場PUA,是赤裸裸的隱性剝削,企業在不承擔任何額外成本的前提下,把宣傳推廣的工作,硬生生轉嫁給了每一個員工,還美其名曰“凝聚力”“企業文化”。
但我們必須說清楚一件事:
員工的私人手機,不是公司的工具;自己的朋友圈,也不是公司的渠道。
那是員工的私人財產、私人空間、私人時間,是員工人際信用的一部分,是他為數不多還握在自己手里的“生活領地”。
當一個人被要求下班后、周末、甚至深夜,不斷去轉發點贊、群發消息、刷數據,這已經不僅僅是非正式加班,而是在消耗正常社交中的形象。
而這種消耗,很多時候還披著“合理”“應該”“不合作就是不團結”的外衣。
“是不是不認同公司的文化?”
“別的同事都發了,就你沒發。”
這是生活中經常見到的一套操作,不僅毀掉了員工的社交形象,更在持續蠶食員工對自我邊界的判斷。
說到底,這在胖胖看來呢,并不是工作的一部分,這是自己私人的一部分東西,在被偷拿、消磨、順走。
像胖胖以前上班的時候,也遇到過這樣的情況。
有時候,為了“將就”,你不得不圓滑一點,比如把內容設置成“僅公司內部同事可見”。
當然也有時候,老板直接要求胖胖用自己的自媒體賬號群發公司內容。
這種事,胖胖就忍不了。
你可以讓我干活,但你不能見胖胖某些號關注量大就暴露吃相,用我的資源給你當喇叭。
當然啦,這個社會容不下太“有棱角”的人。
像在不久前,7月3日,瀟湘晨報就報道了一則相關新聞:
一位網友發文稱,#山東濟寧金鄉縣某外國語學校強制要求老師們轉發招生視頻。這位網友表示,自己的朋友是一名教師,“每天朋友圈十幾條招生廣告”,不僅要轉發,還得私發,還得截圖留檔,每晚還有“檢查作業”。
這不是一句“建議”那么簡單,而是一整套“宣傳KPI”系統化落地。
據這位網友貼出的教師工作群截圖顯示,學校明確要求教師將招生視頻發布到朋友圈及其他社交賬號,分享給好友,還要檢查有多少人點贊、留言、轉發,并規定晚上要全面檢查完成情況。
更毀三觀的是,網友曝光了這家學校的《教師宣傳工作檢查細則(示例)》,其中明確寫明要檢查教師是否關注指定賬號、是否點贊、是否留言、朋友圈是否轉發、微信群是否宣傳等,均需截圖留證。
“轉發不足、互動不夠將視為未完成任務”,甚至還有“完不成任務將被罰款30元”的說法。
這些內容均是網友曬出來的截圖。
這其實就已經不是“自愿號召”,而是赤裸裸的行為控制,是將宣傳責任強加給教師群體的“任務下達”,是一種徹底對個體社交空間入侵。
更割裂的是,這一切并非“個人行為”,而是被“組織化”“規范化”地執行。
對此,瀟湘晨報記者進行了采訪。
學校方面否認了“強制轉發”的說法,聲稱只是“建議”“引導”,并稱曝光網友“誤解了學校規定”“網上發布的是片面的內容”。
工作人員還解釋稱:“我們沒有強制老師私發消息給家長,我們強調要注意合適的時間和頻率,以免引起反感。”
記者繼續追問,工作人員承認《宣傳工作檢查細則》確實由學校發布,但聲稱“沒有實質性檢查”、“沒有老師提交截圖”、“所謂罰款只是形式上的提醒,實際并不會處罰”。
同時,學校還強調,他們也設置了獎勵機制,如果老師轉發積極、效果顯著,可以獲得50到200元不等的獎勵。
記者最終將此事反映至金鄉縣教體局,相關負責人回應稱將與學校聯系,核實此事。
不得不說,學校這個回應可真是有理有據,滴水不漏。
但我們要問一個簡單的問題:
如果沒有“強制”,那為什么會有檢查?如果沒有“壓迫”,那為何要貼出“罰款”文字?
如果真的是“鼓勵”,那為什么老師說“每天十幾條招生視頻”?
一邊說“不強制”,一邊搞績效打分;一邊說“非必須”,一邊要求截圖上交。
這不是“管理”,這是控制。
更別提,這種控制并不是限制在工作時間和工作范疇,而是蔓延到了員工的私人空間。
教育行業,理應是尊重人的行業。
可當一個老師被迫在私人下班時間刷存在感、拉招生、刷曝光量時,那還有什么尊重可言?
一所無法尊重員工邊界的學校,能教出尊重他人的孩子嗎?
當然,胖胖寫到這,腦海中突然冒出來一句話:
當組織開始左右你的朋友圈、私人領域,它就不僅僅是在“指導工作”那么簡單了,它是在馴化,塑造人格。
從“你能不能發一下”到“你必須發幾條”,從“有時間記得轉一下”到“晚上檢查截圖”,這一路走來,是隱性剝削變成赤裸掌控的全過程。
我們必須反問一句:誰賦予了一個公司,去管理員工下班之后的生活?誰允許了一個組織,去干涉員工在私人賬號上的發言?
說到底,這問題牽扯到很多方面,包括學校倫理、社會價值觀等等。
胖胖有時候就會發現,現在的一部分學校正在把教育變成流量,把教師變成推廣工具,把教師私人社交中的孩子變成待開發的“客戶資源”。
這不就是踩過界的公私不分嗎?
是的,這類行為一旦被揭發,被曝光,他們往往就開始“打太極”:
不是我們要求的,是“老師理解錯了”;不是我們扣款了,是“嚇唬一下”;不是我們有規定,是“激勵政策”。
說到底,真正的問題不是有沒有明文強制,而是有沒有保障員工能“拒絕”的權利。
“被自愿”這事,也不是一次兩次這么出現了。
現在的很多公司,機構早就掌握了一種技術:
用“沒有強制”來制造“必須服從”的假象。
怕影響晉升、怕被穿小鞋、怕公司領導不高興,這些才是比罰款更狠的懲罰。
當一種規則讓人“不敢拒絕”,那它就已經成了變相的強制。
你可以不明說,但你不能否認你制造了這種“氛圍”。
你可以嘴上喊著“自愿”,但你明知道員工“不同意”意味著被邊緣化。
這就是當下很多公司,機構最大的問題:
形式上看起來自由,實質上寸步難行。
而這種偽裝成“企業文化”“團隊協作”的行為,本質上就是對人性的裹挾。
員工不是沒有勞動意愿,而是拒絕被當成工具;老師不是不關心招生,而是不愿意拿自己的信用、時間、朋友圈當招牌;人不是不愿意合作,而是渴望被尊重。
一個連員工私人社交賬號都要管理的組織,本質上是不信任員工,也是對邊界的踐踏。
這種“文化”一旦被接受,后果是可怕的:
每個公司、組織都開始染指個人生活;每位員工都必須二十四小時待命;每段人際關系都成了工作工具。
胖胖這可不是在反對宣傳,而是在反對“私域霸權”。
是的,胖胖知道,也經歷過,可能有人會說“大家都這么做”,可正是因為大家都在這樣被剝削,我們才更需要有人發聲。
不是存在即合理,而是誰決定了“能存在”、誰劃定了“合理”的邊界,誰就能讓不合理變成規則,讓沉默看起來像共識。
但不是所有規則都合理,也不是所有默認都正義。
如果今天我們默認朋友圈是單位的,如果明天我們默認下班時間也該被調度,如果后天連“你吃什么”“你住哪”都要寫入企業文化,那還要自由干嘛?還要人干嘛?要機器算了。
人不是工具,人是有邊界的、有權利的、有自由的。
當然,那些在默默忍受的員工,不是因為懦弱,而是被這種“被合理化”的觀點裹挾太久。
但,界限不是天生就該讓出來的。
哪怕是一次拒絕轉發的沉默抵抗,都是為自己劃出一塊清白的地界。
那一小塊地界,也許就是我們還能保留為人的證據。
何為自由?
胖胖的理解是,自由不是讓你在籠子里挑顏色,而是你本可以選擇不進這籠子。
它不是某個公司、某個機構大發慈悲的“賦予”,而是一個人天然應有的底線。
當一個公司開始規定你幾點發朋友圈、發幾條內容、和誰互動,這就不是管理,這是“控制”你;
這是把“服從”裝扮成“自愿”,把“控制”包裹在“企業文化”里。
自由,首先是界限,是你有權說:“這不是你能碰的地方。”
而一旦連拒絕的權利都被拿走,那剩下的就不叫合作,那叫服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