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詩詞世界,共享詩意人生
作者:青陽
來源:中學生聽書(ID:tingshu2018)
01
搬磚男孩考上清華,身世讓人驚嘆
2019年夏天,正在工地上搬磚的林萬東,收到了清華大學的錄取通知書。
一時間,整個工地沸騰了起來。
原來他們的工友,竟是一名“天之驕子”:高考滿分750分,他竟考了713分!
可這名“天之驕子”為何又淪落到去工地搬磚呢?
原來,林萬東的家庭條件并不好,甚至很貧困,連學費也交不起。
他出生于云南一個偏遠農村,群山環繞,交通不便。
家人世世代代以務農為生,然而到了他這一代,命運格外殘酷。
林父在干活時,突然扭傷了腰,無法再干重活。
沒過多久,他又患上了腦梗,長期癱瘓在床上,也沒有了語言能力。
這使得本就貧困的家庭,雪上加霜。
林母一夜之間白了頭,但她還是堅定地扛起了生活重擔:
一邊精心照料躺在床上的丈夫,另一邊還要賺錢維持三個孩子的學費和生活費。
看著母親勞碌的背影,林萬東十分心疼。
很多次,他都想放棄學業幫助母親分擔壓力,可他也知道唯有學習才能改變命運。
他只能一天比一天更努力。
整個高中,林萬東沒有睡過一次完整的覺。
每天晚上1點睡覺,4點便起床,實在困得不行,他就狠狠掐自己。
就這樣,三年過去了,林萬東光是刷過的習題就有1米多高。
母親很心疼他,勸他出門放松一下。
可即使是放松,林萬東手里也總是捧著一本書,就連同學都笑他是“書蟲”。
可只有林萬東知道,這是他唯一的逆天改命的途徑,也是唯一能夠從根本上扭轉家庭困境的辦法。
很快到了高考的日子,林萬東也始終有條不紊。
出了考場后,他并沒有選擇放松,而是做了一個令眾人都意想不到的決定:去工地搬磚,將每天180元的工資交到媽媽手上。
清華錄取通知書送到工地上時,他滿手水泡、渾身酸痛,黝黑的臉上泛起了一抹笑臉。
很快,他的事跡爆火。
網友們紛紛感覺到不可思議:“就這也能考上大學?”
確實,在這個變化日新月異的時代,寒門貴子越來越少,更何況是在如此艱難的境地之下成才。
林萬東的故事,告訴了我們什么是真正的自強不息。
在生活的重壓下,這個少年展現的是刻在骨子里的堅韌與擔當;面對命運的考驗,他選擇用知識改變人生;如今畢業后回到基層崗位上,他依然保持著那份赤子之心。
正如清華校長邱勇在開學典禮上贊揚他時說的:“唯有自強不息,才有日后無限可能。”
真正的成長,是在困境中不屈服,在逆境中求突破,在成功后懂感恩。
因為物質條件會改善,生活環境會變化,但蘊藏在內心的奮斗精神,卻是滋養一個人一生的沃土。
02
逆境不是借口,努力才有出路
孟子曾說:
“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
這句耳熟能詳的話,揭示了一個亙古不變的真理:
生命的價值不在于回避苦難,而在于將苦難淬煉成前進的階梯。
2013年,山東濟南,正在讀高一的陶朋瑞突患重病,導致右側偏癱。
此后,父母帶著他四處求醫,可醫生們都搖頭拒絕。
好不容易在北京一所醫院他們看到了希望,可卻因醫治不及時,右手再也無法回到此前靈活的樣子了。
父母覺得陶朋瑞很辛苦,便想讓他放棄求學,在家安心養病。
可陶朋瑞卻不愿意就這樣放棄自己,便堅持在家自學,用學習填充無聊的生活。
右手無法寫字,他便練習用左手寫字;
跟不上課業,他便不日不夜地學習。
慢慢地,他能按時完成作業了;再接下來,他的成績不斷提升。
2017年,陶朋瑞以564分的優異成績考入了山東師范大學物理與電子科學學院。
2021年,他考上了南京師范大學研究生,繼續深造。
身邊人不明白他為何能夠在身有殘疾的情況下,還取得如此優異的成績,他說苦難才是他的源動力。
或許,苦難和逆境無法選擇,但我們卻可以教導孩子優先調整自己的姿態。
面對困境,有人順其自然,有人卑躬屈膝,也有人逆流而上,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宣示主動權。
那些真正的強者,早就選擇在黑夜里,為自己點亮一盞燈。
正如貝多芬所言:
“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它決不能使我完全屈服。”
很多時候,逆境并不是命運的懲罰,而是孩子們成長之路不可或缺的動力。
在這個充滿不確定性的時代,沒有人會永遠幸運,也沒有人會永遠生活在順境中。
讓孩子早日懂得逆境的意義,讓他們明白“苦難從不會為軟弱讓路,卻永遠為堅韌者讓道”,才能早日習得生活的真相,譜寫屬于自己的輝煌。
終有一天,你會發現,那些看似摧毀他們的,最終都會使得他們變得更加強大。
03
真正負責任的教育:不是砸錢報班
而是培養孩子的“反脆弱”心智
著名教育家蒙臺梭利曾說:
“孩子應該從小就知道,挫折是人生的常態,只有學會在逆境中成長,才能擁有真正強大的內心。”
深以為然。
生活中我們總祈求一帆風順,殊不知,不完美才是人生常態。
狂風暴雨可能會打亂向上生長的速度,卻也能提醒我們時刻注意向下扎根。
看了林萬東和陶朋瑞的故事,才明白:
真正的成長從不在溫室里悄然發生,也不是從補習班、興趣班里精準塑造,而是讓孩子們擁有直面風雨的勇氣和力量。
然而,風雨并不代表著歌頌苦難、刻意制造苦難,而是在日常學習和生活中,培養孩子們的“反脆弱”心智。
1.失敗不是污點,而是成長養料
看到過這樣一個教育案例,十分驚艷。
一次數學考試后,全班同學都很垂頭喪氣,有的孩子甚至捶打著卷子。
數學老師走進教室后,并沒有批評孩子,反而是讓孩子們撕下一張白紙,將這些白紙當成錯題,隨意揉搓發泄不滿,再將紙團拋到講臺上,代表著錯題已經遠離了。
這一番操作下來,孩子們的怒氣已經消了。
然后,這位老師又要求孩子們將紙團撿回來,用自己喜歡的彩筆描摹這些褶皺。
等到孩子們描摹完后,老師告訴孩子們:
“這個紙團其實就相當于你們的大腦,而這些褶皺就是大腦的神經元。你們每錯一道題大腦就會多長一條神經元,所以可以你們擁抱錯題。”
于是,這些孩子們真的愛上了錯題,成績也穩步提升了。
從小到大,我們總以為失敗和挫折是污點,但其實,每一種錯誤都值得贊揚,每一種失敗都值得歌頌。
家長在日常生活中要盡可能讓孩子明白,失敗和挫折都是成功的必經之路。
如此,終有一天,他們才會懂得試卷上的紅叉不是判決書,而是自己的潛力生長點;那些曾讓他們捶胸頓足的失敗,正是人生之路上的不完美勛章。
2.為孩子設計“跳一跳就能夠得著”的目標
目標若遙不可及,會壓垮前進的勇氣;若觸手可及,又難以點燃斗志。
管理學中有一個SMART原則,是指目標應具備“可達性”與“挑戰性”的平衡。
若是目標過低會讓孩子索然無味,過高則易引發挫敗感。
例如,如果孩子作文水平不高,那就將“寫一篇作文”拆解為“本周積累10個描寫春天的成語”,完成后及時給予具體表揚。
心理學家德西發現,這種“小勝利”能刺激多巴胺分泌,形成“努力-成就感-再努力”的良性循環。
同時,設置一個“安全冒險區”,在不影響孩子安全的前提下讓他們承受一些壓力。
鼓勵孩子報名參加校際辯論,即使可能因經驗不足失利,但能鍛煉他們的邏輯思維、臨場應變能力,同時接受評委和觀眾的反饋來改進表達技巧;
可以讓孩子管理一周家庭開支,包括買菜、繳費等,超支后需自行調整后續計劃,培養他們的責任意識與抗壓能力。
這些行為并不只是為了制造挫折,而是讓孩子在可控的范圍內,學會與不確定性共舞。
3.塑造溫馨和諧的家庭氛圍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強調,安全感與歸屬感是孩子生長的根基。
一個家庭溫馨和諧,孩子就更有學習的動力,面對各種挑戰也會更加從容不迫。
因為他們知道無論自己如何,父母都始終站在自己身后,父母愛的是自己這個人,而不是所謂的成績和成功。
反之,一個充滿壓力的家庭,很難培養出茁壯成長的孩子。
日常生活中,父母要盡可能高質量陪伴,陪著孩子時要放下手機專注傾聽,避免將互動變成“審訊”;
其次是無條件接納,適時表達自己的愛意;
最后是做孩子的情緒避風港,當孩子有小情緒時,有限接納情緒,而非講道理或批評。
正如魯道夫·斯坦納所說:“孩子通過感知周圍人的行為來構建自我。”
和諧的家庭關系,本身就是最有力的教育。
當孩子知道,無論跌倒多少次,總有一雙手愿意拉他們起身,總有人理解他的掙扎,他也有了重新出發的勇氣。
魯迅先生曾言:
“愿中國青年都擺脫冷氣,只是向上走,不必聽自暴自棄者流的話。有一分熱,發一分光。”
林萬東用知識改變命運,陶朋瑞以左手書寫答卷。
他們的故事共同向我們詮釋了:教育的真諦,不在于給孩子鋪就坦途,而在于培養他們穿越荊棘的勇氣與智慧。
真正的教育,是讓孩子在風雨中長成自己的模樣,在熱愛中找到前行的方向。
愿每個孩子都能被賦予這樣的力量:既看得見遠方的星辰,也踏得穩腳下的泥土;既扛得住生活的重量,也守得住內心的光芒。
常在后臺收到粉絲留言,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作者:青陽。本文首發中學生聽書(ID:tingshu2018),中小學免費有聲平臺,聽海量國學經典誦讀、中小學必背古詩詞,百萬父母的教育寶典,歡迎關注我們。文中圖片來源于網絡,著作權歸原作者所有。詩意文化出品圖書《哈哈哈!如果大宋詞人也有朋友圈》《特級教師的爆笑詩詞課》全網熱銷中,歡迎購買。加入詩詞世界粉絲群,可以添加詩意君微信shicishijie01。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