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當所有人的目光還盯著中東和烏克蘭時,太平洋上空突然來了300架戰機。
這場叫"重返太平洋"的軍演,時機選得挺微妙——正好是美國財長剛剛向中國"服軟"的時候,生怕中國因為關稅問題繼續"卡脖子"。一邊示好,一邊威脅,美國這出戲演給誰看?
更有意思的是,演習的重頭戲叫"敏捷戰斗部署"。聽起來挺唬人,實際上就是教美軍戰機怎么"打一槍換一個地方"。為啥要這么干?
史上最大規模:300架戰機砸下5.3億美元
300架戰機集結。5.3億美元砸下去。史上最大規模空中演習。
美軍這次是真下血本了。要知道,2022年號稱最大規模的"勇敢之盾"演習,也就200架出頭。這次直接飆到300架,比以往多了50%。
五角大樓的錢不是大風刮來的,為啥突然這么大手筆?空軍參謀長阿爾文說得很直白:"為大規模中美沖突做準備"。話都說到這份上了,還能不明白嗎?
從7月10日開始,這場演習要持續兩周。參演的戰機包括F-22"猛禽"、F-35"閃電"、B-21"突襲者"隱形轟炸機,還有KC-135加油機、C-17運輸機等等。
這些"家伙什兒"可都不便宜。一架F-22造價1.5億美元,B-21更是天價貨,每架超過20億美元。300架戰機一起出動,光是燃油費就是個天文數字。
美國空軍還特意強調,這次演習的重要程度已經超過了"紅旗"系列戰術演習。"紅旗"演習可是美軍的招牌訓練項目,連這個都要靠邊站,可見美軍對這次演習有多重視。
不過呢,這場聲勢浩大的軍演背后,美軍的心思可沒表面看起來那么硬氣。整個演習的核心科目叫"敏捷戰斗部署",聽起來挺厲害,實際上就是教戰機怎么分散躲藏。
為什么要這么干?答案其實很簡單。美軍那些西太基地,關島、沖繩、日本,全在中國導彈射程內。真要打起來,就是活靶子。
戰術真相:從威懾到防御的心理轉變
黃巖島那次對峙就是活生生的例子。美軍"華盛頓"號航母剛靠近咱們28海里,南部戰區的殲-16立馬升空鎖定。
更厲害的是,轟-6K掛著鷹擊-12反艦導彈直接覆蓋過去。這玩意兒射程400公里,超音速飛行,航母看見了也躲不開。結果呢?航母灰溜溜地后撤了。
現在搞分散部署,分明是吃過虧后的補救措施。說是威懾,其實是心虛。美軍自己都承認,面對中國的多層次防空體系,現有裝備突防成功率堪憂。
所謂的"敏捷戰斗部署",本質上就是把集中駐扎的戰機拆成小隊,撒到偏遠小島甚至公路起降。用美軍自己的話說,就是防止被對手"一鍋端"。
這套路聽著新鮮,實際上是美軍的無奈之舉。以前美軍橫行太平洋的時候,從來不用擔心基地安全。現在不一樣了,中國火箭軍的東風-26射程4000公里,關島基地全在覆蓋范圍內。
055大驅的鷹擊-21導彈,1000公里外就能"點名"航母。美軍艦載機作戰半徑才1000公里,夠都夠不著咱海岸線。這種技術代差讓美軍很頭疼。
美軍一邊搞大軍演,另一邊武器裝備卻掉鏈子。4月份,被寄予厚望的HALO高超音速導彈項目突然被砍掉,官方說法是"預算超支"。這款本來要裝備F-35C的導彈,計劃用來對付中國的055大驅和航母,結果胎死腹中。
更諷刺的是,五角大樓砍項目的同時,卻在瘋狂追加B-21隱形轟炸機訂單。原計劃造100架,現在空軍將領放風說要145架才夠用。這背后的算盤很明顯,生產線涉及美國44個州的供應鏈,養活數萬就業崗位。
盟友真相:19國參演背后的利益算盤
19個國家參演,聽起來挺嚇人。但仔細一看,水分不小。德國就派了120個人,象征性意思意思。
英國的"威爾士親王"號航母?剛從南海被咱雙航母逼得掉頭就跑,現在跑澳大利亞撐場面去了。歐洲那幫兄弟,距離太平洋十萬八千里,真打起來能派幾架戰機?
澳大利亞雖然有地利優勢,但主力裝備都是美軍二手貨,自己連潛艇都造不利索。前段時間的AUKUS潛艇項目,鬧得沸沸揚揚,最后還是得靠美國技術。
日本和韓國態度也很微妙。表面上積極參與,背地里都在算自己的小賬。日本擔心被拖下水,韓國忙著跟中國做生意。這些美國的鐵桿盟友,關鍵時刻也不一定靠得住。
5.3億美元的賬怎么算?這錢夠造2艘瀕海戰斗艦了。但對美國政客來說,這是"軍事政績工程"。每到選舉季,支持軍工產業就能拉到票。
從"重返德國"到"重返太平洋",美國的套路沒變,對手換了。只是這次面對的不是蘇聯,而是咱們。形勢比人強,美國也得跟著變。
這次"護身軍刀"演習,參演總兵力達3.5萬人,演習范圍從印度洋的圣誕島一直延伸到6500公里外的珊瑚海。科目包括兩棲登陸、地面突擊、城市戰斗、空中對抗、網絡戰等等。
美國陸軍還將在演習中首次進行新型"堤豐"中程導彈系統在太平洋地區的實彈發射。這款導彈射程500公里,專門用來對付艦船和地面目標。
但是呢,演習規模再大,也改變不了一個基本事實:美軍在西太平洋的戰略主動權正在喪失。以前是美軍想打誰就打誰,現在得先考慮會不會被反擊。
技術博弈:誰主沉浮看實力
中國這邊淡定得很。反隱身雷達、多基雷達組網、天基預警衛星,這套探測網專治各種"隱身術"。B-21再厲害也不是隱身斗篷,該發現的時候跑不了。
技術這東西,你追我趕很正常。美軍折騰多年的高超音速武器還在試驗,咱的鷹擊-21早就成建制列裝了。洛馬公司的工程師私下都承認,追趕中國技術至少需要五年。
更關鍵的是,中國的軍工體系已經形成完整產業鏈。從材料到芯片,從設計到制造,基本實現自主可控。美國雖然技術先進,但成本越來越高,效率卻在下降。
福建艦馬上就要服役了,加上遼寧艦和山東艦,中國很快就有三艘航母。055大驅已經有8艘服役,這個數量連美國都羨慕。殲-20、殲-16等新型戰機也是批量生產,數量上去了,質量也跟上了。
美軍最頭疼的是成本問題。一架F-35造價超過8000萬美元,還經常出故障。B-21更是天價,每架20多億美元,美國國會都覺得肉疼。反觀中國,殲-20的造價只有F-35的一半,性能卻不差。
在人工智能和無人機技術方面,中國的發展速度更是讓美軍刮目相看。無人機集群作戰、智能化指揮系統、電磁頻譜作戰,這些新興技術正在改變傳統戰爭模式。
說到底,真正的實力不是靠演習秀出來的。太平洋夠大,容得下中美兩家。與其在軍事對抗上燒錢,不如在技術創新上良性競爭。這才是正道。
美軍這次大張旗鼓搞演習,更像是給自己打氣,給盟友看戲。但是戲演完了,該面對的現實還得面對。技術代差不是靠演習能彌補的,需要的是真刀真槍的創新。
中國的態度很明確:不惹事,但也不怕事。有多大本事使多大勁,這話永遠不過時。美軍想要維持在太平洋的影響力,得拿出真本事來,而不是靠拉幫結派。
#優質好文激勵計劃#結語
透過這場空前的軍演,咱們看到的不只是戰機轟鳴,更是一個時代的變化。傳統威懾碰上現代技術,單邊主義遭遇多邊制衡。
太平洋這么寬,中美兩家都發展不好嗎?比起軍事對抗的消耗,技術創新的良性競爭才是王道。這可能才是咱們這個時代最需要的智慧。
面對美軍這場史上最大的空中演習,你覺得他們的真實意圖是啥?中國又該怎么應對?評論區說說你的看法。
作者聲明:作品含AI生成內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