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劉芬 編輯 | 蔣詩舟
人形機器人賽事從未像今年一樣扎堆闖入公眾視野。作為全球首個以人形機器人為參賽主體的綜合性運動會,2025世界人形機器人運動會將于8月14日至17日在北京舉行,涵蓋二十余個賽項。其中,足球、自由體操、舞蹈、武術項目,均要求機器人的控制方式必須是完全自主,不得依賴手動遙控。
在此之前,全球首個人形機器人“半馬”、全球首個人形機器人格斗賽、首屆具身智能機器人運動會……諸多開創性賽事,已在全國多地上演。賽道之外,一場更為激烈的產業角逐在全國蔓延開來。
城市競逐暗流涌動
梳理來看,今年春晚宇樹科技“點燃”人形機器人概念后,各大城市紛紛加碼布局,北京、上海、杭州、無錫、深圳等地都出現人形機器人“賽事熱”。市場所需技能、應用場景成為比賽的一部分,涵蓋運動競技、娛樂表演、實用場景賽等類別,參賽團隊來自機器人企業、科研機構、高校,形成了“以賽促學、以賽促研、以賽促產”的新生態。
據高盛預測,2025年至2035年全球人形機器人銷量復合年均增長率可達94%,2035年市場規模將達1540億美元。今年,正處于人形機器人產業化落地“搶跑”的關鍵階段。
賽迪顧問的數據顯示,2023年,廣東、北京、上海、江蘇和浙江的人形機器人產業規模位居全國前五,分別為11.3億元、6.4億元、4.5億元、3.6億元和3.5億元。但產業處發展初期,并無專門聚焦人形機器人主題的產業園區和集群,多為基于原有機器人產業園區發展人形機器人相關產業。
2023年10月,工信部印發《人形機器人創新發展指導意見》,計劃到2025年,初步建立人形機器人創新體系;整機產品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并實現批量生產;培育2-3家有全球影響力的生態型企業和一批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打造2-3個產業發展集聚區,孕育開拓一批新業務、新模式、新業態。2027年,綜合實力達到世界先進水平,成為重要的經濟增長新引擎。
在政策牽引下,各地因地制宜布局人形機器人產業發展。甚至不乏從業者表示,下一個世界級機器人公司的霸主之爭不是在中國和美國之間展開,而是在北上深杭四城展開。據新戰略人形機器人產業研究所統計,截至2024年12月,全球人形機器人本體企業數量已經超220家。其中,中國企業占據半壁江山,超過110家。北京、上海、廣東、浙江等地,整機企業數量都處國內第一梯隊。
目前,北京人形機器人整機單位近30家,居全國首位,超20家都是來自海淀的整機企業,包括銀河通用、靈寶CASBOT等。今年2月,北京發布具身智能三年行動計劃,預計到2027年底,北京將突破百余項關鍵技術,培育產業鏈上下游核心企業不少于50家,量產總規模率先突破萬臺,培育千億級產業集群。
在上海,張江機器人谷作為浦東推動機器人產業高質量發展的主陣地之一,集聚了人形機器人相關產業鏈企業超30家,包括智元機器人、傅利葉、開普勒等整機頭部企業。2024年7月,上海提出創建國家人形機器人制造業創新中心。張江機器人谷產業負責人王濤表示,2025年預計園區內企業人形機器人出貨量在萬臺以上。
深圳聚集了樂聚、眾擎、逐際動力、優必選等整機企業。今年3月,《深圳市具身智能機器人技術創新與產業發展行動計劃(2025-2027年)》出臺,要求深圳在未來三年內攻堅突破多項核心技術,提出“到2027年培育超1200家相關企業,形成千億級關聯產業規模”的量化目標。
浙江也有多家代表企業發布整機產品,包括杭州的宇樹科技、五八智能、云深處,寧波的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均普智能、動子科技,衢州的禾川科技等。浙江提出,力爭到2027年,全省人形機器人核心產業規模達到200億元,關聯產業規模達到500億元。
此外,江蘇、湖北、安徽、山東、重慶等地也奮力直追。比如,在關鍵零部件等細分領域擁有眾多“隱形冠軍”的江蘇,也擁有魔法原子、埃斯頓酷卓等通用型人形機器人企業,南京天創、優理奇等輪式人形機器人企業。按照江蘇部署的產業發展行動目標,到2027年,機器人產業綜合實力將達國際先進水平。其中,無錫今年提出3年內打造300億級產業集群,南京力爭到2027年具身智能機器人核心產業規模超百億。
談及各地政府積極舉辦人形機器人賽事,順福資本創始人李明順認為,可以提升城市在機器人產業領域的關注度和影響力,通過賽事平臺發掘和培育本地優質機器人項目,搭建招商引資的有效渠道,吸引全國優秀機器人企業落地發展。
也有多位人士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這些比賽有助于引發機器人產業聚集效應,帶動相關配套產業的發展。比如,上游零部件企業獲得試裝機會驗證產品極限性能;AI公司借此收集高動態場景下的多模態數據進行算法訓練;而賽事運營、直播轉播、IP開發等周邊服務則激發文旅、電競、傳媒等新興業態加速融合,形成跨界聯動的新消費場景。此外,還能增加就業崗位,如賽事組織、技術維護、裁判、研發工程師、生產技工、銷售服務等。
3-5年難現“蘋果時刻”?
對各城市而言,量產總規模搶先突破萬臺,產業規模達到百億、千億級,成為各地競逐人形機器人風口、搶占產業高地的短期目標。對人形機器人企業來說,2025年同樣是需要證明公司產品性能、量產水平與商業化落地的關鍵一年。
過去半年,各項賽事點燃人形機器人的產業熱度,人形機器人正在不斷突破技術邊界,在真實場景與真實任務中彼此切磋。褒貶不一的評價背后,也讓大眾對機器人走進日常生產生活產生期待,助推部分企業訂單增長,融資提速。而對整機企業而言,重要的是人形機器人能夠真正交付出去,客戶能用并且創造價值。
7月7日,瑞銀證券指出,人形機器人3 - 5年內出現類似“蘋果手機時刻”可能性不大,到2050年人形機器人需求達8600萬部,目前發展存在技術瓶頸與監管障礙。整機廠未來3 - 5年投資大,有一定壓力。
不過人形整機類型板塊的融資正在加速,用于產品迭代升級和規模化量產交付。東方證券分析,其一,從整體看,今年1-6月每個月的融資數量基本相同,但與此前最大的不同是6月的人形機器人整機企業融資數量出現顯著增長,環比翻倍、數量顯著高于2025年1-5月的水平,其中既包括了已經達到C+輪的宇樹,也包括天使輪的數字華夏。與市場看到的特斯拉機器人的波動不同,一級市場對人形機器人持續快速發展的認可度很高,在資本市場的支持下,人形機器人整機公司有望進入快速生產和擴張。
其二,不同于此前產業鏈“普遍地”送樣和訂單,產業鏈將出現品類的分化和供應鏈的分化。一方面,專用機器人融資數量始終保持熱度,行業越發重視垂直應用和商業閉環,涌現出陪伴、醫療、清潔用途的機器人;另一方面,融資企業的“青澀度”下降,融資向更成熟的企業傾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