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千年文化流轉 尋非遺傳承密碼
——走進廊坊師范學院非遺博物館
7月5日,參觀者在廊坊師范學院非遺博物館民俗展區欣賞作品。 河北日報記者 劉 英攝
光線在景泰藍瓶身上流轉,折射出寶石般的光芒;花絲鑲嵌工藝品上,葉片上的銀絲直徑僅有0.10毫米;第什里風箏懸于空中,似乎隨時會乘風飛向天際……7月5日,當記者走進廊坊師范學院非遺博物館時,仿佛踏入了一個充滿傳統韻味與民間智慧的寶庫。
“置身其中,參觀者能感受到非遺穿越千年的文化之美。”廊坊師范學院國際教育交流中心主任、非遺博物館館長趙文華這樣描述建館的初衷。這座于2018年10月建成開放的非遺博物館,集中展示了廊坊市域內非遺藝術品、非遺技藝,其中有130余件國家級、省級和市級非遺精品。
步入1000平方米的展館,一幅流動的非遺畫卷在眼前徐徐展開。
在“百戲街”,一面京東大鼓的書鼓上擺放著一副鴛鴦板和一個鼓槌;“玉食街”的桌面上,擺滿了薛家窩頭、蘇橋熏魚、狄家糕點等非遺美食……
“你看這個薛家窩頭包裝盒上的幾個卡通窩頭小人可愛不?這可是我們學校的師生為企業設計的,市場反響非常好。”趙文華的語氣中滿是自豪。
來到博物館的核心展陳——“燕京八絕”展區,這里集中展示景泰藍、花絲鑲嵌等八大宮廷工藝門類,共70余件(套)精品,凸顯著廊坊作為“燕京八絕”傳承重鎮的地位。
展柜內,趙瑞民大師參與制作的景泰藍作品《喜鳳瓶》靜立中央,馬福良大師用花絲鑲嵌工藝制成的果盤作品,在燈光下流光溢彩。
一件巨大的雕漆盤吸引了記者的注意。“這是省級工藝美術大師朱江的作品,曾獲中國工藝美術‘百花杯’銀獎。”趙文華介紹,這件作品直徑99厘米,使用了剔彩、剔犀工藝,先后髹紅黃綠三色漆200多遍,非常難得。
在民俗展區,撲面而來的是濃郁的鄉土芬芳。固安柳編作品泛著淺褐光澤,線條靈動的勒扎葫蘆化成天鵝、如意等多種造型,勝芳花燈中的鯉魚燈、鴨子燈憨態可掬。
最引人注目的是“北京故宮博物院東六宮”古建筑模型作品展示。“這批模型是古建筑模型制作技藝第五代傳承人固安縣張詠花了11年時間純手工建造而成。”趙文華介紹,模型使用楸木制作,均為榫卯結構,按照1∶50比例最大限度還原實物的建筑制作工藝,模型中最小的窗欞厚度僅0.6毫米。
“非遺需要活態傳承。”趙文華說,作為高校,理應擔當起文化傳承的使命。
近年來,廊坊師范學院以非遺博物館為基礎,建立非遺展示、體驗、研究和科普傳播體系,在積極開展文化傳播的基礎上,幫助傳承人打造專屬品牌標志、升級品牌形象,推動非遺產業創新發展,培育了一批非遺創新人才。
在博物館展柜里陳列的師生創作成果令人矚目:雕漆作品“花云石”獲得國內陳設類最高獎——晶麒麟獎;景泰藍花器設計作品“GLISTENING”榮獲中國·大廠景泰藍實用產品設計大賽金獎;陶瓷作品“海繽紛”走上國際交流的舞臺……
“在傳承的過程中,我們也聘請了一些優秀的傳承人作為校外導師,開展一系列的教學活動。”趙文華說。
6月24日,為期30天的2025年河北省宮毯織造技藝非遺傳承人培訓班在廊坊師范學院開班。采訪過程中,記者恰好遇見授課教師、宮毯織造技藝代表性傳承人周子華帶著學生前來參觀非遺博物館,他站在自己的作品前,為學生進行現場講解。
宮毯培訓班學生、河北東方學院教師宋平平說,將把非遺元素融入自己的設計,讓傳統美學在現代設計中煥發新生。(河北日報記者 劉 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