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東京奧運會橫空出世,到巴黎奧運再創輝煌,再到如今面臨發育關和傷病的雙重挑戰,全紅嬋的每一步都牽動著國人的心。
近期這位18歲的奧運冠軍,因傷病接連退出全國冠軍賽和新加坡世錦賽,引發了外界諸多猜測。
2021年東京奧運會上,14歲的全紅嬋以“水花消失術”驚艷世界,五跳三滿分創下歷史紀錄,成為中國最年輕的奧運冠軍之一。
2024年巴黎奧運會上,她再次包攬女子10米臺單人和雙人兩枚金牌,鞏固了自己在跳水界的霸主地位。然而榮耀背后,這位天才少女正面臨著運動員職業生涯中最嚴峻的挑戰,發育關。
在2025年跳水世界杯墨西哥站和加拿大溫莎站中,全紅嬋均獲得女子10米臺銀牌,雖仍以“斷崖式”領先外國選手,但已明顯感受到身體變化帶來的壓力。
“長高了7厘米,重了7公斤,現在跳起來感覺像背著個煤氣罐。”全紅嬋在賽后這樣形容自己的感受。這句看似輕松的玩笑話,背后卻是無數個日夜的技術調整和體能訓練。
2025年5月,全紅嬋隨隊抵達武漢參加全國跳水冠軍賽,卻因腳腕舊傷復發而選擇退賽,一個月后中國游泳協會公布新加坡世錦賽參賽名單,全紅嬋確認缺席,回廣東省隊進行康復治療。
這一系列退賽決定在網絡上引發熱議,有人質疑她的職業態度,有人擔憂她的競技狀態,更有人猜測她是否會被國家隊放棄。
面對質疑全紅嬋在社交媒體上回應:“發育是每個運動員必經的路,我目前的恢復進度我自己還算滿意。”這種積極樂觀的態度,正是她能夠一路走來并取得輝煌成績的重要原因。
但不可否認,接連退賽對任何運動員來說都是心理上的巨大考驗,尤其對于一位曾經站在世界之巔的冠軍選手。
就在全紅嬋面臨輿論壓力的關鍵時刻,央視對全紅嬋的關注和支持一直是有目共睹的,從東京奧運會期間的全方位報道,到巴黎奧運會的專題節目,再到近期對她康復進程的關注,央視始終以專業而溫暖的視角記錄著這位年輕運動員的成長軌跡。
2025年3月全紅嬋18歲生日時,央視體育不僅報道了她出征跳水世界杯的消息,還特別關注了她與隊友慶生的溫馨場景。
這種人文關懷式的報道,超越了單純的賽事成績,展現了中國體育媒體對運動員個體成長的關注。
國際奧委會也發視頻為全紅嬋慶生,并分享了她的專訪視頻,其中全紅嬋談到了“從東京到巴黎的心路歷程”和“堅持跳水的動力”。這種國際體育組織的認可,無疑是對她職業生涯的極大肯定。
如果說央視的支持代表了國家級媒體的集體態度,那么著名主持人康輝的個人發聲則更具象征意義。
作為央視《新聞聯播》的主播和多項重大活動的主持人,康輝在中國傳媒界有著極高的公信力和影響力,他對全紅嬋的點名支持,不僅是對一位運動員的鼓勵,更傳遞了一種價值導向。
在2025年6月的一期節目中,康輝在談到“如何看待運動員退賽”這個話題時,特別以全紅嬋為例:“我們看到一些優秀的年輕運動員,像全紅嬋,因為傷病原因不得不暫時退出比賽。這需要勇氣,也是對職業生涯負責任的表現。”
運動員的職業生涯是場馬拉松,不是短跑,暫時的調整是為了跑得更遠,這種長遠的職業發展觀,恰恰是當前中國體育界正在倡導的理念。
在社交媒體時代,名人的一言一行都可能被放大解讀,康輝作為公眾人物,對正處于輿論漩渦中的全紅嬋表達支持,無疑起到了定海神針的作用。
全紅嬋近期回歸廣東省隊的決定,在網絡上引發了各種解讀,有人猜測這是被國家隊放棄的信號,有人則認為這是教練組對她失去信心的表現,然而事實恰恰相反,這一安排體現了中國跳水隊對運動員個性化培養和長遠發展的戰略思考。
從國家隊回到省隊,表面上看是降級,實則是科學的人才培養策略,廣東省跳水隊有著完善的訓練設施和經驗豐富的教練團隊,特別是全紅嬋的師兄、奧運冠軍謝思埸現已擔任教練,能夠將自己多年來戰勝傷病的經驗分享給她。
首先這里有她最熟悉的訓練環境,從初學跳水到入選國家隊,全紅嬋在廣東度過了關鍵的成長期,這里的教練和工作人員對她的技術特點和性格特質了如指掌。
其次廣東省隊可以根據她的具體情況量身定制康復計劃,而不必受限于國家隊的統一安排,省隊團隊將專注于腳踝功能性恢復和腰部勞損治療,同時對動作細節進行精雕細琢。
2025年粵港澳大灣區全運會將是全紅嬋的下一個重要目標,與需要通過選拔賽爭取名額的世錦賽不同,國家隊給予她直接參加全運會的資格,讓她能夠安心調養,逐步恢復狀態。
家門口的比賽不僅壓力相對較小,還能獲得更多家鄉觀眾的支持,這對重建信心非常有利,從長遠看,這次調整是為2028年洛杉磯奧運會做準備的關鍵一步。
過去中國體育曾一度陷入唯金牌論的誤區,過分強調比賽成績而忽視運動員的全面發展和身心健康。
在這種環境下,不少運動員雖然取得了輝煌成績,卻付出了健康的代價,甚至留下終身傷病,如今隨著體育理念的進步和管理水平的提高,運動員的可持續發展越來越受到重視。
全紅嬋面臨的發育關就是一個典型案例,在跳水這項對體型和體重極為敏感的運動中,青春期身體變化帶來的挑戰幾乎是不可避免的。
歷史上不少天才少女都因無法適應這種變化而早早退役,然而如今的中國跳水隊已經形成了一套科學的應對體系,從技術重構到體能管理,從營養配餐到心理支持,這種全方位的保障,大大提高了運動員度過發育關的成功率。
中國跳水隊總教練陳若琳曾表示:“度過發育關的標準是蟬聯奧運冠軍。”這句話看似簡單,卻蘊含著深刻的體育哲學,真正的成功不是曇花一現,而是能夠長期保持高水平的競技狀態。
陳若琳本人就是最好的例子,作為奧運冠軍得主,她成功度過了發育期并保持了許多年的巔峰狀態,如今她正將這種經驗傳授給全紅嬋。
如今18歲的全紅禪,已經取得了三枚奧運金牌和多項世界冠軍,創造了中國跳水乃至世界跳水的歷史,但同時她也面臨著發育關和傷病的雙重挑戰,競技狀態有所波動,那么這位天才少女能否克服困難,再現昔日的輝煌呢?
從歷史經驗來看,成功度過發育關的跳水名將并不少見,中國跳水隊的前輩郭晶晶、伏明霞,以及全紅嬋的教練陳若琳和隊友陳芋汐,都經歷過這種陣痛,并在度過“發育關”后保持了巔峰狀態。只要科學應對,發育關并非不可逾越的障礙。
從全紅嬋自身的條件來看,她依然具備頂尖運動員的素質,當然挑戰依然存在,身體發育帶來的技術調整可能需要更長時間;傷病恢復也存在不確定性;年輕運動員的心理波動也不容忽視。
全紅嬋的故事還在繼續,無論未來如何,她已經用自己的表現證明:真正的冠軍不在于永不跌倒,而在于每次跌倒后都能重新站起來,而這種精神或許比金牌更加珍貴。
參考資料
光明網 -2025-07-08:全紅嬋約定“全運會見”,此前因傷缺席多項賽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