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是否還記得 5 月 26 日,一段余承東開車疑似睡覺 20 秒、未握方向盤的視頻在網上傳播。
智能駕駛的安全性、合規性,瞬間成為公眾熱議焦點,各方猜測與討論此起彼伏!支持的網友認為,老總親自以命測試智能輔助駕駛,對產品的自信力爆棚!同時在智駕大賽中,華為智能輔助駕駛包攬了前三名,余承東說”華為智能輔助駕駛不是第一梯隊,就是第一“的含金量還在上升!
近日,隨著余承東本人的爆料,事件又呈現出別樣的脈絡。
據余承東分享,當時他處于智能駕駛場景,乘車時低頭睡覺的狀態被拍下,照片流傳后,市公安廳迅速找到他,這讓他“平生第一次進局子、第一次去自首” 。他說,前段時間開車被拍,說我開車睡覺,但早上怎么可能睡覺睡著,我當時在低頭看手機,啟動智能駕駛輔助系統。談及對智能駕駛的期待,他稱團隊為 L3 級智能駕駛做好準備,盼國家制度法規盡快完善,暢想未來人們在智能駕駛時能安心入睡,甚至幽默提及若睡太沉,可用安全帶固定、座椅按摩等方式喚醒,實在不行就安全靠邊停車,展現出對智能駕駛場景的大膽構想,傳遞出華為在智能駕駛領域積極探索、渴望技術落地的愿景。
這一事件,實則反映出智能駕駛發展進程中的矛盾。一方面,企業對智能駕駛技術滿懷熱忱,試圖突破現有駕駛模式,為用戶打造更便捷、“解放雙手雙眼”的出行體驗;但另一方面,現行法規、公眾認知與技術發展存在時差。智能駕駛等級劃分、責任界定、安全邊界等,都亟待明確的規則體系支撐。余承東的經歷,就是技術探索在法規與輿論場域中“碰撞”的縮影,企業在前沿探索時,既需考量技術可行性,也要應對法規與社會輿論的審視。
對比之下,余承東的老朋友雷軍對于輔助駕駛有著清晰且保守的認知。雷軍強調:“智能駕駛的話呢,目前還是輔助駕駛,所以駕駛員要盯著路面,然后要手扶方向盤,隨時準備接管”
這種觀點,代表著另一類對智能駕駛的理解——在現有技術與法規框架下,輔助駕駛始終是“輔助”,人類駕駛員必須牢牢把控主動權,不能因技術輔助而放松安全警惕。
兩類觀點,反映出智能駕駛發展不同階段、不同企業的策略選擇。華為余承東的方向,是朝著更高階智能駕駛邁進,期待法規適配技術,讓智能駕駛真正實現場景化、常態化;
雷軍則立足當下,強調輔助駕駛的本質,提醒用戶堅守安全底線。這背后,是技術激進派與保守派的博弈,也是創新探索與風險管控的平衡難題。同時,也體現在智能輔助駕駛的表現上!
網友調侃,不要因為輕信了余承東的宣傳,用余承東的方式去開雷軍的車,后果很嚴重
對于普通消費者而言,保持清醒。智能駕駛技術的確帶來便利與想象空間,但現階段,無論宣傳如何,都要牢記安全核心。輔助駕駛≠自動駕駛,人類駕駛員的責任與注意力,仍是保障出行安全的關鍵。同時,也應理性看待企業探索,理解技術突破需過程,法規完善需時間,在期待更智能出行的同時,不忽視潛在風險。
鄔賀銓院士:除了華為,其他都在用外國芯片!網友:自主可控才是米國忌憚的原因
零跑朱江明:未來中大型SUV賣五六萬,活下來的車企最多為手機廠數兩倍!網友:先騎二輪,坐等實現!
提到殲-10,印尼軍方發言人笑得嘴都合不攏了
美大使污蔑中國偷竊技術!中國專家霸氣回懟:你們根本沒有我們擁有的技術
巴鐵前外長:我們鎖定了20架印度戰機,只選擇擊落其中6架,我們克制!
雷軍隔空回應余承東,小米和華為在汽車方面接下來的競爭中,你更看好誰?
英偉達首席科學家坦言:美國禁令逼走大量人才,大多去了華為,反倒讓中國獲得很大的發展空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