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侃
二〇二四年十一月 ,羅馬中華語言學校學生參與社區公益活動,受到羅馬市市長羅伯托·瓜爾蒂耶里(后排中)點贊。 受訪者供圖
“學好中文不只是說好普通話、寫好漢字,希望大家以畢業為起點,在中文的廣闊天地繼續探索。”在意大利羅馬中華語言學校日前舉行的2025屆畢業典禮上,校長蔣忠華如是寄語近百名畢業生。
建校近20載,羅馬中華語言學校從最初的3個中文班發展成涵蓋幼兒、小學、初中、高中各學段的正規化華文學校,培養了大批優秀的中意雙語人才。學校校長蔣忠華近日接受專訪,講述學校如何為華文教育發展尋求“新解法”。
異鄉尋夢
蔣忠華讀中學時,父母去了意大利工作。2000年,原本在家鄉溫州當小學語文老師的她追隨父母到了羅馬生活。學習了一段時間意大利語后,蔣忠華開始在一所教會學校教中文,教學中她發現當地華裔孩子中文水平普遍比較低,日常溝通基本用意大利語。
意大利的華文教育起步相對較晚,千禧年前后僅在羅馬、米蘭、普拉托等華人聚集的城市零星分布著幾所華文學校。蔣忠華說:“當時大多數華人家長忙于打拼事業,無暇教導孩子中文,孩子們缺乏學中文的氛圍,這讓我萌生了創辦一所華文學校的想法。”
2006年9月,經羅馬第一區政府批準,蔣忠華注冊成立了羅馬中華語言學校。在海外創辦華文學校并非易事,校舍、師資、教材、生源、經費等每一項都是關乎學校生存發展的大問題,而尋找合適的教學場地是學校建立后遇到的首個難題。
“當時我們租了華人區一所公立學校的地下室,由于空間有限,我把72名學生分成了3個班,分別在不同時段上課,后來又租了一個文化協會的場地用于周末教學。那時學校沒有其他人手,從教學、管理到打掃衛生都是我一個人。”蔣忠華說。
因教學質量受到認可,第二年學生人數翻倍,到了第五年已經有500多人。學生人數的快速擴張讓租借場地的學校倍感壓力,2013年初對方決定不再繼續出租場地,師生陷入無固定教室的困境。
“我們不得不將500多名學生分散到7個臨時教學點,這些教學點大多是華人社團的辦公室,還有部分學生只能在中餐館的包廂里上課。”蔣忠華說,即使是這樣像“打游擊”一樣上課,也沒有一名學生打退堂鼓。
在當地教育部門的牽線和幫助下,2013年底,學校與羅馬一所國立高中達成合作協議,保證了辦學場地的穩定性。蔣忠華介紹,新校舍有一棟教學樓和25間寬敞的教室,位于羅馬第一區火車站旁的華人社區,孩子們來上課非常方便。
求新破題
目前,羅馬中華語言學校有近1000名學生,開設中文、數學、意大利語、英語及各種藝術和體育類課程,涵蓋幼兒園、小學、初中及高中四個學段。學校采用線上和線下相結合的教學模式,除本地學生外,還有來自其他歐洲國家的華裔學生線上就讀。
蔣忠華介紹,學校的中文課使用來自中國的教材,同時融入本土特色內容,強調互動教學與實踐應用。為幫助初到意大利的華僑子女適應新環境,學校還開設了意大利語和英語課程。此外,也面向對中文感興趣的意大利人開了兩個對外漢語班。
專業華文教師稀缺是海外華文教育發展普遍面臨的老問題,羅馬中華語言學校建立之初,主要是通過華社推薦和在華文報紙上打廣告招聘老師。經過多年的嘗試和探索,學校現在已經建立起較為完善的本土教師培養機制。
“目前學校有50位教師,以華僑華人和留學生教師為主。我們通過評課磨課、教學研討會等方式夯實教師基本功。”蔣忠華說,他們每年都會舉辦幾十場教學研討會,已經形成了教師之間“老帶新”的傳承模式。
近年來,學校也布局線上教學,建立了“中華云網校”平臺,目前有300多名孩子在線上學習,其中還有比利時、德國、荷蘭、法國等國的學生。蔣忠華說,數字化、網絡化是華文教育發展的趨勢,學校在持續開發數字化教材、課件及在線課程等,也定期組織教師參加相關培訓,提升其信息素養與教學技能。
她介紹,學校也與中國的一些高校建立了合作,比如與暨南大學合作設立歐洲首個漢語國際教育碩士教學點,與溫州大學合作建立“家長學校”以及歐洲華文教師職業發展中心。同時學校也與意大利多所高中合作,開展漢語公益課和文化活動等。
薪火相傳
“弟子規,圣人訓。首孝悌,次謹信……”在羅馬中華語言學校的幼兒班課堂上,回蕩著孩子們稚嫩的齊誦聲。幼兒班開設國學誦讀課,孩子們會系統學習《弟子規》《三字經》《百家姓》等經典。
“語言學習和文化傳承是密不可分的,我們用沉浸式的中華文化體驗替代純語言教學,還面向初中和高中生開設中國地理、歷史等課程。”蔣忠華說,希望學生們體悟到,中華文化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音樂課的絲竹管弦、美術課的筆墨紙硯、地理課的錦繡河山、歷史課的千年回響。
除課程教學外,校園文化活動也是文化傳承的重要途徑。學校每年舉辦春節、中秋節等傳統節日活動,并組織學生參與社區舉行的各類文化活動。每年學校還會受邀參加市政府舉辦的多元文化節等活動,學生們帶來的茶道、剪紙、武術、京劇等表演成為文化節上的亮點,多次被當地主流媒體報道。
蔣忠華說:“當地人對華二代存在一些刻板印象,認為他們只會學習,缺乏娛樂生活。為了改變這種認知,我們曾舉辦‘與羅馬市民對話’活動,學生們用意大利語與市民交流,分享健身、電影等課余生活,活動也被羅馬市教育局作為多元文化開學第一課進行推廣。”
在羅馬做華文教育近20年,蔣忠華的第一屆學生如今大多已經結婚生子,現在他們的孩子也走進羅馬中華語言學校。在蔣忠華看來,華文學校不僅為華裔孩子構建了一個熟悉的文化環境,提供社交網絡構建和心理調適支撐,也培養了他們的雙語能力、文化適應力和國際化視野。
她舉例道:“我的第一屆學生中,有個華裔女孩11歲才來意大利,中文學校陪她度過了初到異國他鄉的孤獨時光,如今她已經大學畢業,從事進出口貿易。還有一名華裔男孩從小學起跟我們學中文,大學畢業后在百貨、美妝、租車等多個領域成功創業。”
蔣忠華觀察到,與剛開始在當地開展華文教育時相比,如今意大利當地人對中文的接受程度顯著提升,認可度大幅提高,想學中文的人越來越多。華人家長也對中文學習越來越重視,辦學初期學生平均年齡約15歲,現在3歲的孩子就被送來幼兒班學中文。
她說:“目前,我們學校出具的學分得到教育體系的認可,學生在當地申請高中和大學時均可使用。未來將繼續向銜接、納入當地國民教育體系努力,使學校的辦學水平和層次進一步提升。”
(來源:中國僑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