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勤蜜瓜:沙礫間的“黃金果” 甜遍戈壁的“沙漠甘露”
地處河西走廊東北部,被騰格里與巴丹吉林兩大沙漠相擁的甘肅民勤,藏著一片在風沙中倔強生長的“沙漠綠洲”。這里干旱少雨卻日照充足,晝夜溫差大,年日照時數超3000小時,北緯38°的充足光熱與祁連山雪水滋養的土壤,讓每一顆蜜瓜都凝結著沙漠的熱烈與綠洲的清甜。
從試種探索到規模化種植,民勤蜜瓜,用半個多世紀的時光,釀出了獨屬西北的“甜蜜奇跡”。這個在沙礫間倔強生長的“甘味”代表,如今已是西北瓜果界的“頂流”。七月的民勤,戈壁灘上的蜜瓜田如鋪金毯,圓滾滾的蜜瓜藏在濃綠的藤蔓間,金黃的外皮泛著陽光的光澤,輕輕一按,便能聞到清甜的香氣——這是沙與水的饋贈,是民勤人與自然較勁的成果。
被譽為“中國蜜瓜之鄉”的民勤,這里的蜜瓜不僅果肉飽滿、汁多味濃,更因沙漠氣候的“天然篩選”,積累了豐富的葡萄糖和維生素,有著清熱解暑、生津止渴的功效。獨特的沙質土壤透氣保水,加之傳統種植技藝,讓民勤蜜瓜自帶“沙甜”特質——果香濃郁如蜜,咬一口,汁水順著指尖流淌,甜得純粹又清爽。
多樣品種 沙地里的“甜蜜家族”
在民勤這片被陽光親吻的沙土地上,孕育出豐富多樣的優質品種,形成了五大品系、100多個品種的品種矩陣,構建起層次豐富的“甜蜜家族”。其中,“金紅寶”果皮橙紅如染,網紋如織,果肉橙黃似蜜,中心糖度直逼18度,一口下去蜜香漫溢;“銀帝”則以銀白果皮裹翠玉之瓤,脆嫩多汁,清冽回甘,穩居市場“爆款”席位;“黃河蜜瓜”金黃似熔金,果肉橙紅流脂,咬下時汁水順指縫滴落,甜得純粹熱烈;“西州蜜”橢圓飽滿,綠肉脆爽,帶著獨特的清香,是夏日解暑首選……
從早熟品種搶占初夏市場,到晚熟品種壓軸金秋,這100多個品種在民勤獨特的沙質土壤、晝夜溫差與充足光照中盡情生長,既延續了“甘味”蜜瓜的醇厚底色,又滿足了從高端商超到大眾市場的多樣化需求,成為民勤蜜瓜產業持續領跑的“品種密碼”。
沙海中的“甜蜜產業”
“民勤蜜瓜”的核心產區,散布在泉山、收成、西渠等鎮的沙壤瓜田里。盛夏時節,萬畝瓜田如鋪展的綠毯,一個個圓滾滾的蜜瓜藏在藤蔓下,表皮泛著金黃或翠綠的光澤,像散落在沙地上的寶石。風過時,瓜香混著沙草的氣息撲面而來,讓人未及品嘗,先醉在這綠洲的芬芳里。
“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歸”,古人筆下的田園樂,在民勤的瓜田里有了新的注解。“你看這瓜,皮薄得能透光,切開里頭的肉嫩得像蜜膏,咬一口能甜到嗓子眼!”民勤收成鎮種植戶馬大叔擦著汗,抱起剛摘下的“金紅寶蜜瓜”笑著說,“這瓜耐旱,越曬越甜,我家20畝地,一年能收10萬斤,靠著它,日子比瓜還甜!”
更讓人驚嘆的是沙地里的“甜蜜經濟”。曾經與風沙抗爭的民勤人,如今靠著蜜瓜改寫了生活。全縣16.88萬畝蜜瓜田,像撒在沙漠邊緣的綠寶石,不僅填滿了消費者的“果盤子”,更鼓圓了鄉親們的“錢袋子”。
品牌為翼 “甘味”香飄萬里
作為國家地理標志產品,“民勤蜜瓜”早已不是戈壁里的“土疙瘩”。它入選“甘味”知名農產品優質品牌,拿下“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憑借“甜、香、脆”的特質,不僅走進全國30多個省市的商超,還通過冷鏈物流發往東南亞,讓“沙漠甘露”甜透海外。“你看這包裝上的‘民勤’二字,現在是金字招牌。”民勤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主任段振佼說,“我們用標準化種植保證品質,從開花到結果全程溯源,就是要讓大家知道,沙漠里長出的蜜瓜,不光甜,更安心。”
一顆蜜瓜的“沙漠突圍”,是民勤人治沙興農的縮影。從沙礫中刨出希望,用汗水釀出甜蜜,“民勤蜜瓜”早已超越了水果的意義。它是民勤人“向沙要田”的奮斗勛章,是鄉村振興的鮮活注腳,嘗一口民勤蜜瓜,感受沙礫間的倔強與甘甜,這便是“甘味”的力量——厚道甘肅,地道“甘味”。
這個夏天,不妨咬一口“民勤蜜瓜”,讓舌尖的甜,化作對西北大地的敬意。這顆從沙海里長出的“黃金蜜”,正用它的甜,訴說著西北大地的生生不息。(記者:胡蓉)
編輯:李筱 審校:李玉紅 責任編輯:李祿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