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區生活和商業發展之間,尋找共存的可能性。
撰文丨yawen
編輯丨銳裘
十全街是蘇州近年來的熱門目的地,37 度的高溫也阻擋不了游人的熱情。
蟬鳴陣陣,道路兩側的梧桐樹郁郁蔥蔥,沿街都是粉墻黛瓦的傳統建筑,再往里探是小橋流水的水鄉景致,這是一條有蘇州味道的街道。
現在的十全街上最常見的就是餐飲類店鋪,有傳統食物,也有門面漂亮的非標社區商業,還有不少連鎖品牌。在這中間,散布著一些上個時代盛行的玉器與外貿服裝店。
這里的競爭不小,半年內就會有不少店面迭代。西側燕家巷口的圍擋預告著這里即將要誕生的“燕窩”商業體。更新在這條街道上不斷地發生。
作為從小在十全街讀書長大的居民,我也算是見證了十全街這些年的變化,看著它通過非標準的社區店走出來了一個屬于自己的商業化模式,從一條只有本地人知道的街道成為大家都前來游玩打卡的網紅街。
與此同時,十全街也在經歷更新的陣痛,面臨過度的網紅化,商業與社區發展難以平衡的問題。
十全街街景和背后小橋流水的景致
非標準商業社區的興起
十全街東起葑門西至三元坊,東接葑門,西至人民路三元坊,全長 2004 米,水陸平行,粉墻黛瓦,古色古香,是典型的江南傳統街道。
十全街是一條有文化底蘊的老街,舊因有十口古井而被稱為“十泉街”。乾隆皇帝南巡期間,十泉街更名為十全街來呼應乾隆“十全老人”的稱號。這條街上還坐落著包括明代大學士王鏊舊居在內的不少名人故居。
這些都是十全街能夠發展成為一條網紅街在景觀和文化上的先決條件。
在改革開放后,十全街作為涉外賓館的聚集地,因為接待外國游客而發展了起來,定下了商業街的基調。
由于沿街店鋪 80% 以上都是私有產權且歸屬問題復雜,十全街業態迭代的主要驅動力還是來自于自由市場的需求,很難通過政府或者開發商來統一管理規劃。
在 2013 年前,十全街的店鋪以餐飲小吃店、外貿服飾店和酒吧為主,其中值得一提的是 CoCo 都可的大陸首店和傳說中彭于晏媽媽開的臺灣菜小城故事。2013,玉潮興起,一年間,十全街上的玉器店快速發展到了 300 多家,房租也跟著飆升,原本的餐飲小吃,精品店的生態位被擠壓,面臨關張,十全街變成了“石”全街。
在玉器店的熱潮退去之后,十全街一時有些蕭條。2017 年起,十全街逐漸出現主理人模式的餐飲品牌。
紅樓 HONGLOU 是第一批走紅的店鋪,在連鎖奶茶店遍布的狀況下,紅樓主推健康鮮榨果汁飲品。與紅樓隔街相望的麻雀咖啡 SPARROW COFFEE 也開始于 2017 年,麻雀是蘇州最早做 dirty 的精品咖啡館,也被稱為蘇州的咖啡三巨頭之一。這個時期的“主理人經濟”樣本還有一家是解藥·antipode Cafe&Bar,主打早 c 晚 a 的長時段營業。
紅樓和麻雀咖啡
解藥·antipode Cafe&Bar
這個階段的十全街野蠻生長,富有個性。
大部分主理人多是初入行業的年輕人,對品質有追求,也希望做“有溫度的社區店”。這使得這些非標店鋪的客群粘性強、經營較為可持續。
十全街非標商業的發展也離不開小紅書這樣的生活方式平臺的興起,citywalk 與小紅書的流行也助推了十全街的走紅,消費者自發內容成為最好宣傳。
如今,不少品牌已在這里度過了 8 年的時間,也算是“社區老店”了。一些品牌走出了十全街,如麻雀在蘇州本色美術館開出了二店,紅樓則走出蘇州,在杭州、上海、深圳嘗試開店均獲得不錯成果;十全街上也不斷有新主理人品牌推出,如烘焙、音樂等生活方式空間,豐富了這條街的主理人生態。
2022 年開業的西餐店 WAVA PIZZA
十全街商業的第二次升級是 2022 年 3 月,深耕上海餐飲 20 余年的臺灣店主魏子淵入場十全街,標志著更加成熟的餐飲行業從業者進入十全街的生態。他在上海衡山路、東平路和大學路都開過店,其中包括西班牙菜藏瓏坊。
上海和蘇州開店的租金差讓他一口氣在十全街開出了十家餐廳,包括 MONKEY KING 泰式餐吧、MASA 雄七臺式酒場、融合菜 SAFFARI、小南風·紹興廚房、Penhouse Brunch&Bistro 貳叁樓、Mi Casa 西班牙小廚、箜咔泰式熱炒·粉面飯......從泰式小吃到融合菜、從早午餐到云南菜,組成了一個品類豐富的街區矩陣。
這十家店立刻拉起了街區餐飲品類的豐富度,并有著成熟的品牌運營、氛圍感、漂亮飯這些時尚餐飲的齊全要素。
餐飲矩陣中的三家餐廳:MASA 雄七臺式酒場、Mi Casa 西班牙小廚、
這個階段的發展對于消費者來說比較難察覺,因為這些店鋪在品類、位置和招牌都沒有明面上的關聯。這個策略讓大部分路人都以為這是十家獨立運營的店鋪,在表面上維持了十全街非標準商業的調性和感覺。
到今天,十全街的商業生態的主流并不只有主理人模式的店鋪,喜茶、瑞幸這些不必多說,還有不少連鎖餐飲品牌把入駐蘇州的首店放在了十全街,其中包括東南亞網紅茶飲大胡子抹茶,Blac+Blac 換瓶商店等。這可以看作是業態的第三次升級,十全街在大眾品牌眼里也具有了帶動客群的商業潛力。
十全街的熱度也有反哺到一些社區老店,比如在開業已經 22 年的雙聯音像,老板是資深音樂發燒友。在電子化的當下,老音響店的生存空間已經變得微小。但現在,雙聯音像的顧客絡繹不絕,狹窄的過道上都是來淘黑膠,聊音樂的年輕人。2022 年蘇州新褲子演唱會期間,摩登天空也選擇在這家老店進行了快閃聯動。
與新褲子聯動的老店雙聯音像
隨著十全街的爆火與各路品牌的涌入,這里的租金也在持續上漲。有不少店鋪退出十全街,另找場地,部分主理人也將店鋪開到更安靜的滾繡坊,形成了十全街的“后街生態”。甚至這個輻射還擴展至周邊街道,比如平橋直路的 Libertango 與十梓街的囍咖啡等。
可見,十全街的網紅效應不只是一條直線街道的輻射,還間接性地打造出了一個 15 分鐘的步行生活圈。
本地生活的樣本,
也在成為居民日常的困擾
和大部分城市更新項目一樣,商業的發展很多時候沒有辦法與本地社區的需求相同步。
十全街的走紅引來了各路媒體的關注和報道,被稱為民生發展的樣本。但作為本地居民,還是想從日常生活的體驗出發來唱唱反調。
十全街在蘇州古城區內,這里大部分的住宅都開發于千禧年或者更早,是一個偏向老齡化的社區。這些小資情調的咖啡店、小酒館和漂亮飯更多是面向年輕受眾,并不是許多本地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
隨著租金的水漲船高,雖然有一些老品牌還在堅挺,比如同得興蘇式面館和蘇州的老網紅祥鑫雞腳,但也在一定程度擠壓了老店的生存空間。1995 年由作家陸文夫創辦的老蘇州茶酒樓被新梅華餐飲集團收購,零拷醬菜店萬康的門面一點點縮小,近水樓糕團店搬遷,賣文房四寶也提供裝裱服務的雪雅齋搬離。
門面越來越小的萬康
雪雅齋的搬遷公告
這些是商業競爭下的新陳代謝,但對于老居民來說也是熟悉的生活場景的遠去。
因為租金上漲搬遷的也不只是老店,還有不少有特色的非標店鋪選擇了離開。十全街逐漸不再是曾經那個野蠻生長的非標準模樣,而變得越來越像常規的商業街。
商業上的過度網紅化其實就是同質化。對于游客來說,選擇十全街也是想要走進另一個城市的日常生活,感受有煙火氣的社區味道,但這樣的差異性如今被千篇一律的預制漂亮飯所消磨。
十全街的網紅影響力也帶來了更多自上而下的街道規劃。雖然說是“針灸式”的小改造,但這些改造都傾向于網紅模版化的審美,為了打卡拍照而服務。
比如全家的外立面被整體刷成了綠色,安上了黃色的貓頭貓尾;
被改造后的全家店面
斑馬線中間填上了紅色的“情定蘇州,十全相伴”,“love you”等文字組成了“愛的斑馬線”,旁邊的烏鵲橋路安了一面合影墻,上面有超大字號的“喜樂”和“蘇州”。不少居民認為這些網紅化的打造過于俗氣,脫離了十全街本身的文化底蘊和生活氣息。
十全街十字路口俯拍 圖源網絡
大刀闊斧的車道改造也是讓附近居民抱怨最多的部分。2024 年,蘇州政府以“步行友好、人本優先”的目標拓寬南側人行道至 7 米。與此同時,非機動車與機動車道并道,并在部分時間單行限行。
拓寬后的步行街
人本優先的觀念自然沒錯,步行空間拓寬不少,還能容納市集活動。但對于附近生活的居民來說,這卻是給日常出行帶來諸多不便,尤其是在上下學的時間段。
在十全街短短兩千米的距離里有蘇州中學,第十中學和振華中學三所學校,附近更是還有滄浪實驗小學和平直實驗小學等等,這其中的擁擠可想而知,在地圖上常年是一條紅線。十全街本來就只有兩條車道,在機動車和非機動車并道后的路況變得更加復雜與過載,不少電瓶車都直接開上了人行道。
在商業競爭之下,有歷史有品質的社區店逐漸離開,而自上而下的城市規劃力量又服務于網紅經濟,本地居民的需求在其中被忽視。
于是,社區生活就為商業發展讓步,而這兩者實際有共存的可能。
公共策展無法促成長期的社區營造
十全街上在過去幾年有過幾次公共策展活動。公共策展也就是讓藝術回歸生活,走出美術館,畫廊這樣的白盒子,把街頭作為展覽空間。
2022 年,蘇州本地策劃公司看什么策展在十全街發起了散步生活節,其中包括“城市家具”趣味裝置的街頭展示,和商家合作的“椅子劇場”外擺座位區,還有分發十全街散步指南與散步包等。
今年,霓美術館發起了十全街公共藝術季,邀請國內外藝術家進行了裝置雕塑的創作,這些雕塑被放置在十全街的人行道中心,用圍欄保護。霓美術館也招募了國際高中生以及大學生來街頭進行共創研學。
霓美術館在十全街街頭放置的公共藝術
這些策展活動是自下而上的自發力量,它們豐富了街區生活的樣貌。
但是,這些活動最終也還是回歸到了視覺景觀中。它們以月為單位,并不以長期的在地工作為目標,沒有辦法真正走進到居民的日常需求,也無法創造新的社區關系。
要怎么去做長期的社區工作,創造新的良性的社區發展模式是國內很多街區都在探索中的問題。在這過程中逐漸發展出的社區營造的方法,其核心是從居民的需求出發,持續地創造一些事件,讓居民參與到社區的協商中,共同營造社區環境。
一個社區可以成長為什么樣貌?
2018 年起,由上海新華社區發起,社會組織大魚營造運營的空間就是一個可持續的案例。在它的運行模式中有一些可參考之處。更重要的是,它可以打開我們對于社區發展的想象力。
“一平米行動”是新華社區的長期共創項目。在這個模式里,每個人都可以在友好性、可持續性、創新性的基礎上對于社區議題進行提案,并在專業人士與社區資金的支持下進行項目落地。這其中包括了由兒童店長負責的玩具交換屋,由退休阿姨管理、人人都能認領一平米的社區菜地,殘疾人友好的無障礙地圖,跨代際溝通的長者脫口秀等等。
“一平米行動”支持下的玩具交換屋 ?大魚營造
新華社區內的玩具交換市集 ?大魚營造
在新華社區,居民成為了社區生活的主理人——說出自己的需求,然后大家一起去共創實現。
在這些自發的提案中也有一些旨在拉近本地居民和社區商業距離。比如“Buy Local 支持本地”項目帶動居民一起走訪本地商戶,收集信息編制《新華社區店指南》,商業與消費由此變得有人情,有溫度。
社區營造是城市更新陣痛的一種可能解法,它可以作為強政策介入時的緩沖帶,也可以成為商業和居民之間的粘合劑。
城市更新是不可逆的力量,但商業和社區不該是非此即彼的競爭關系。它們本可以共存,只是我們還缺乏那種能讓它們真正對話的機制與認知。
在十全街這條不斷變化的街道上,我看到品牌們來了又走,也看到有人用八年時間做一杯咖啡、二十年守一間音像店。在業態的更迭之中,真正留下來的,其實是那些把街道當成生活場的人。
所以,一個街區服務的不該只是游客和商業邏輯,更應該關照社區與居民的日常。真正的城市活力,不只是餐廳是否滿座,而是這里有沒有一個街角能讓孩子們放學后玩耍,一個空間讓老鄰居坐下暢聊。
本地生活的煙火氣,是一條街區別于其他網紅模板的核心資產;而社區的共建能力,是它能否走向“長紅”的底層邏輯。
像新華社區那樣的營造實踐,并不是唯一答案,但提供了一種可能性:讓居民重新擁有自主性和參與感。這其中需要不斷進行在地試驗,也需要更多自下而上的回應與自上而下的支持。
如果十全街想走得更遠,下一步或許不是再多一家網紅店,而是多一點真正從生活里長出來的連接。
*封面圖源:姑蘇區融媒體中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