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們得要知道為什么新加坡的華人這么多?讓我們先回到15-17世紀大航海時代,在這長達200年的時間里,新加坡只是屬于馬來半島的一個小漁村,當時,新加坡的華人人口只有屈指可數的20-30個人,還有100多位馬來原住民以及其他種族的人,加起來都不到1000,其實還沒有一個工廠的人多。
那個時候,歐洲殖民國家像荷蘭、法國、西班牙在海上已經開辟了很多條航線,主要用于運送香料的生意,而在亞洲的板塊,由于馬六甲海峽已經成為當時歐亞航線的重要交通要塞。所以,新加坡還沒有凸顯出自己的作用。
這個現狀呢,在1824年左右出現了轉折。當時的歐洲大陸發生了一個很著名的戰爭,叫拿破侖戰爭,拿破侖戰爭結束以后,英國開始成為歐洲大陸最強的國家,同時英國也開始在全世界擴張自己的殖民地。而新加坡由最早的荷蘭殖民地變成了英國的殖民地。但是此時,新加坡也依然是個名不見經轉的小漁村。
時間來到1839年,鴉片戰爭的爆發。我們前面講了,在大航海時代早期,英國還并沒有完全加入到這場海上游戲里來,并且當時的海上貿易是以香料為主。但是當英國加入進來之后,他們看準了歐洲人喜歡喝紅茶這個生意,在東方的大清帝國又盛產茶葉,同時英國也想把鴉片傾銷到中國。所以英國殖民者就在想如何把鴉片運到中國,又能把茶葉帶回歐洲。
清朝時期,如果外國人要在中國做生意,廣州是唯一的對外港口。所以英國人當時就在想如果能在廣州找到一批幫助他們做生意的中國商人豈不是很好,于是,英國殖民者瞄準了新加坡這個彈丸之地,設立了非常低的稅收政策,吸引了當時大批的廣州、福建等地的商人下南洋經商。
但這還不足以撐起幾百萬的華人人口。早期下南洋的中國人有一些是去謀生,有的是因為對大清政府不滿,遠離他鄉的。所以他們和臺灣還不一樣,沒有大清這個后臺撐腰,下南洋的這幫人更像是孤兒,這也讓他們更加團結,到了新加坡之后到處拉幫結派成立自己的商會組織,不僅如此,他們還把自己的很多同鄉召喚過來,于是,新加坡在很短的時間內,華人的人口劇增。新加坡開始真正地走進大家的視線里面。
所以,新加坡崛起的歷史原因其實是和中國有很大關系,而隨著蘇伊士運河開通以后,讓新加坡更具發展潛力,直接把它變成了一塊吸金石,吸引了世界上大量的資本來到這里投資。
接下來,我們再來講講,明明華人這么多,為什么英語就成了主導語言呢?
這里不得不提到一個人,他就是新加坡的開國領袖:李光耀。提到李光耀,就要講到他為之奮斗一生推行的“雙語政策”。雙語包含了每個種族的母語和主導語言 - 英語。
李光耀的曾祖父是廣東客家人,后來南下到新加坡就再也沒有回去過。那個時候新加坡很多華人除了講方言,比如閩南話、客家話、廣東話,然后就是講英語,由于英國殖民的統治,李光耀從小接受的是英文教育,后來又去英國留學攻讀法律專業。
當他在英國倫敦讀書時候,遇到過一件讓他印象非常深刻的事,他經常會去一個叫“中國協會”的地方,這個協會是英國人用八國聯軍的庚子賠款資助的。俱樂部免費開放給全世界的華人,為窮學生提供免費的下午茶。由于李光耀不會講華語,所以他基本上聽不懂這些學生在講什么,難以融入。同時,英國人也不會把他當成新加坡人或者馬來人,因為在這些外國人眼里,黑頭發黃皮膚的人都是CHINESE. 這個事情給他觸動很大, 一方面是在英語體系里面的價值觀不屬于自己的文化但又沒有屬于自己真正的文化底蘊,讓人心里很不踏實,兩頭不到岸。此刻在他心里也悄悄埋下學習華語的種子。
留學歸來之后不久,二戰爆發,日本占領新加坡,為了活下來,李光耀又開始學日語,因為只有學習日語才能找到工作機會。但是很快日本戰敗,二戰結束,李光耀決心從政,組織人民行動黨,致力于改變當時長期在殖民奴役下心態扭曲和不自信的人。當他第一次拉選票的時候,發現大部分選民只能講華語或者方言,對于選舉他們沒有興趣,而他們的政治愿望又只能通過馬來共產黨來實現,為了拉選票,把華語說好成為李光耀刻不容緩的任務。
20世紀50年代,新加坡依然只是馬來聯邦共和國的一個州,1952年,英國殖民者頒發了“國民服役法令”引發了著名的學潮,隨后在1955年又發生了工人大罷工,在這次學潮和罷工中, 華校的學生展示出高度的團結和自律,以及極強的自我約束力,華人成為了一個不可小覷的社群力量。同時,華校生蔑視法律,反映出了一個很深層次的社會問題。因為殖民地只雇傭受英文教育的本地人,政府機構里,受華語教育的人根本沒有地位。政府開辦以馬來語和英語為教學媒介的小學,中學只用英語作為教學媒介,這使華校成為社會不滿者的滋生地。
對于移民社群,殖民政府一向任由他們自生自滅,華人因此籌建自己的學校,自給自足,他們有著頑強的生命力。跟英校生和馬來人相比,華人有著堅定的信仰和頑強的力量,這也更讓李光耀堅信,如果駕馭不了這些干勁十足的華校學生,讓他們加入自己的選舉陣營,成為他的朋友,那他的事業永遠也不會成功。
1965年8月,在沒有任何征兆的情況下,新加坡被馬來西亞聯邦拋棄,自此新加坡成為了一個名副其實的城邦國家。從獨立建國以后,李光耀遇到了一個非常棘手的問題,那就是在這個國家,一共有四種語言,華語、英語、馬來語和泰米爾語。一個新興國家百廢待興,最需要的就是統一人民的語言。而在這條路上,新加坡了走了將近50年,整個過程非常復雜且充滿了艱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