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京報消息,白宮突然揮出一記關稅重拳,直指十四國。7月7日,特朗普通過其“真實社交”平臺宣布,自8月1日起,日本、韓國等14個國家將面臨25%至40%不等的新關稅壁壘。其中,日韓這兩個傳統盟友被劃入25%一檔,柬埔寨、泰國承受36%,緬甸和老撾更是被推上40%的最高峰。這紙冰冷的經濟“戰書”,讓全球貿易神經驟然繃緊。
值得注意的是,特朗普政府特意為這場關稅風暴留了一道后門——白宮發言人萊維特隨即宣布,將“對等關稅”的暫緩期延長90天,從原定的7月9日推遲至8月1日實施。這絕非善意讓步,而是赤裸裸的談判倒計時。信中那句“若提高關稅反擊,美國將再追加同等稅率”的威脅,配合“轉移生產至美國可免稅”的利誘,儼然是一套威逼利誘的組合拳。
特朗普(資料圖)
就在關稅名單引發市場震蕩、多國醞釀反制之際,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的舉動卻顯露出耐人尋味的溫差。幾乎與關稅公告同步,貝森特向中國釋放出截然不同的信號。他公開表示“預計未來幾周將與中國官員會晤”,并強調雙方在日內瓦和倫敦的會談“氣氛良好、充滿尊重”。更不尋常的是,他主動呼吁中美合作應“超越貿易,進入其他領域”。
美國為何在東西兩端擺出如此迥異的面孔?貝森特的急切姿態背后,暴露了華盛頓深藏的戰略焦慮。
其一,稀土困局已成美方“命門”。盡管中美歷經日內瓦與倫敦談判,美對華關稅從145%懸崖勒馬降至30%,但稀土供應鏈的緊張始終未解。中國雖逐步審核美企出口申請,卻未如貝森特所望“恢復到4月前水平”。當高端武器與新能源產業皆仰賴稀土供應,這張牌的分量顯然令美方寢食難安。
其二,“全球征稅”實為紙老虎。特朗普此次看似氣勢洶洶的十四國名單,實則充滿自相矛盾的軟肋。對日韓征收25%關稅無異于自斷臂膀——五角大樓在西太平洋的軍事布局高度依賴這兩大盟友的協作。當關稅大棒揮向“自己人”,白宮必然要預留談判臺階,延長暫緩期正是為此準備的退路。
美財長貝森特(資料圖)
更深層的危機則埋在美國經濟的根基之下。2025年第一季度GDP萎縮0.5%的陰影尚未散去,二季度數據更被普遍看衰。馬斯克另立新黨的轟動舉動,某種程度上正是對美債危機失控的絕望警示。當資本市場因關稅消息應聲下跌(7月7日美股全線下挫),特朗普顯然不敢承受與中國全面貿易對抗的連鎖沖擊。
因此,當貝森特熱情洋溢地暢談“超越貿易的合作”時,華盛頓的真實算盤已昭然若揭:對其他國家揮舞關稅大棒制造壓力,卻企圖將中國單獨拉回談判桌,用“合作”話術換取關鍵領域的讓步。這種一邊恫嚇他國、一邊拉攏中國的雙重策略,恰恰暴露了美國經濟霸權的力不從心。
美財長貝森特(資料圖)
面對美方的戰術周旋,中國始終保持著戰略定力。中方不排斥溝通,但對話必須建立在相互尊重與公平正義的基石上。貝森特期待的“未來幾周會晤”能否實現,主動權并不完全掌握在美國手中——當十四國關稅威脅仍在盤旋,中國更需看清美方言行不一的本質。
當特朗普政府在8月1日前這場經濟版圖上的多國象棋,其核心落子始終圍繞著中國展開。無論是揮舞關稅大棒的虛張聲勢,還是財長釋放的“合作”信號,都印證了一個事實:在全球化裂變的今天,美國若想真正解決自身困境,需要的是平等協商,而非最后通牒式的威嚇。世界經濟秩序的重構,終究要依靠開放包容的智慧,而非單邊霸權的強權邏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