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中午,陽光透過窗戶灑進一間30平方米的車庫,72歲的張華昌顧不上吃午飯,正專注地打磨一件根藝作品?!斑@件‘梅花鹿’是我剛打磨好的,平時戴上棉手套盤,慢慢就包漿了,很有寓意。”他的話語里滿是對這件作品的喜愛與珍視。
張華昌與那些奇形怪狀的“荊疙瘩”(黃荊的根部,地方名 “荊疙瘩”)的緣分,要追溯到50年前。那時,他下鄉回城后,被分配到淄博張店電機廠(現淄博牽引電機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工作。本就對博山老家山上的荊疙瘩有著濃厚興趣的他,在參加工作后幸運地分到了木工組,得以跟著廠里的老師傅學習木工手藝。經過三年日復一日的刻苦磨煉,他終于出徒,能夠獨立制作家具了。
工作穩定下來后,張華昌便利用業余時間,在淄博及周邊地域的山上四處尋找荊疙瘩。他小心翼翼地將各種造型獨特的荊疙瘩收集起來,帶回家中。憑借著對藝術的敏感度,他根據荊疙瘩的原生態外形,用銼刀稍加修飾,再用棉布細細打磨,一件件精美又傳神的根藝作品便應運而生。
時光匆匆,2013年,張華昌從單位退休,業余時間變得格外充裕,他也得以將根藝這一愛好發揚光大。平日里,他會協同鄰里好友一起爬山尋找荊疙瘩,然后共同對其進行修飾、打磨。多年來,他們打造出了龍、蛇、梅花鹿、駿馬、犀牛、長頸鹿、野兔、松鼠、白鷺、鵜鶘、黃牛、恐龍、鴕鳥、福祿壽星等多達210件根藝作品,每一件都凝聚著他們的心血與巧思。
更令人稱道的是,張華昌將自家的車庫改造成了根藝文化工作室。在這里,除了打造根藝作品,憑借著對藝術的悟性,他還自學并從事陶藝、鋦藝創作,使得工作室的作品愈發豐富多樣。這個原本平平無奇的車庫,也因此成了鄰里好友競相光顧的“打卡點”。有的好友來這里學習根藝,有的鄰居來欣賞作品,大家通過對藝術作品的交流,疏解了生活中的壓力,張華昌也成了鄰里好友眼中名副其實的“藝術家”。對于藝術,他毫不吝嗇,總是義無反顧地指導每個愛好者提升技藝,熱衷與大家交流心得,共同進步,將這份業余愛好“玩”成了文化養老的新時尚。
值得一提的是,為了提升工作室的環境質量,2020年,張華昌回收了近百個青花瓷瓶,將瓷瓶切割成不同外形的瓷片。他用3萬余片瓷片和2萬余顆鵝卵石,歷時108天,將這些瓷片和鵝卵石逐一黏貼在車庫內的墻面、天花板上,極大地增強了根藝文化工作室的文化氣息。當他重新擺上那些根藝作品時,整個工作室的視覺效果愈發驚艷。
張華昌用一把銼刀,一顆熱愛藝術的心,將不起眼的荊疙瘩變成了一件件藝術品,更用自己的行動詮釋了文化養老的美好,為生活增添了無限韻味。
(大眾新聞·魯中晨報記者張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